話說最近有個閨蜜知道我在煩惱公眾號選題的事情,就給我推薦了一部bbc紀錄片,說叫我在片里取取經,找找靈感。
吶,就是這部《瘦身十律》。
本九昨晚就去看了,看完發現片子其實沒什么好說的,都是一些什么“節食會導致減肥反彈”“蛋白質飽腹感強”大家都懂的減肥常識。
倒是其中一個研究案例引起我的興趣。
被研究對象是個胖女孩,名叫黛比,她的生活方式非常健康,日常是吃低熱量食物、每天運動、生活作息規律,但即使如此,她依舊瘦不下來。
她認為自己之所以這么胖,問題出在新陳代謝上。
然而經過身體數據檢測,醫生表示:不,你的新陳代謝很正常。
黛比:那我為什么還這么胖?
為了試圖找出肥胖的原因,實驗人員要求黛比記錄每天吃下去的食物,同時,還讓她喝下同位素水,通過尿液檢測來確定她每天準確的熱量攝入。
于是黛比非常認真地記下自己的一日三餐:水果沙拉,雞胸肉、西蘭花、魚肉……在看似嚴格的飲食管理下,最終黛比日記中呈現出的每日熱量攝入僅僅為1100大卡。
但尿液檢測結果卻表明,她每天實際攝入了3000大卡,相比她所記錄的份額多了43%-60%!
不是她真的吃的少了,而是她長期低估了自己的熱量攝入!
而一切的罪魁禍首則是她心目中的健康食品,一些黛比沒有意識到的,或者遺忘掉的高熱量的吃食。
(數據統計, 黛比并非個例。 在進食每日熱量統計的這件事上, 基本上所有人都會漏掉50%左右的熱量)
這個例子正好說明了一件事,我們以為我們吃得足夠少,其實可能是我們的錯覺。
那人們為什么會有“自己吃的更少了”的這種可怕錯覺?這就要從我們日常對食物熱量的判斷說起了!
更多的外食
麻小、九宮格、川菜、東北菜……雖然作為胖子,我們都有一個饕餮的胃,但是越是好吃的東西就越要警惕熱量陷阱!
為了提升飯菜口感,店家往往會在炒菜時加入大量糖、油、還有鹽,讓我們不知不覺攝入過多熱量。
某些打著“無糖”“代糖”“高纖”“非油炸”廣告語的健康食品
無糖可能說的是“無蔗糖”,而不意味著沒有其他的糖;
“代糖”的GI值不穩定,偏高的一樣會發胖,而且也有可能導致代謝紊亂和糖上癮;
“高纖”類食物一般口感粗糙,為了達到很好的口感,廠家們往往需要添加油脂來潤滑;
非油炸≠無油,非油炸是指噴淋食用油后熱風烘干(類似烘焙),該有的油一樣也不少。
加餐零食
一杯速溶咖啡、一杯酸奶、幾塊餅干、巧克力……往往就是這么看著不起眼的一點小零食,就有上百大卡的熱量。
調味料的熱量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食物醬料的熱量,芝麻醬、花生醬、沙拉醬等,這些市面上常見的調味醬料,在加工過程中都添加了大量的油脂和糖分,是名副其實的“熱量炸彈”。
盡管對于減肥這件事,
大家都已經身經百戰。
但很多小伙伴還是會陷入種種誤區,
那么,
怎么挑選食物才不會掉入熱量炸彈的陷阱?
1、盡量買天然的
水果、肉、蔬菜、谷物雜糧都可以放心買。
2、配料表上越少、加工越少的可以買
食物加工程度越大,食物能量密度就可能越大,多選天然食品,可以幫你避開這個“坑”。
3、看配料表、營養成分表買
這點需要重點講講。
如果你是個不計算熱量會死星人,你就會發現,食物的種類有千萬種,配方稍有變化,熱量和營養的差別就非常巨大。
對于減肥的人來說,讀懂營養標簽,就相當于隨身帶著一個營養師去購物一樣,不用擔心買到熱量炸彈,還自以為是減肥食物。
食物營養標簽一般長這樣
在閱讀標簽的時候,可以關注下這兩項:
配料表:排名越靠前,含量越多。所以在買買買的時候可以特別注意下添加糖、油脂的排名位置,排名比較靠前的話,就要悠著點買了。
營養成分表:可以重點關注下熱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要特別提醒一下:
營養成分表往往是以100g或者100ml作為單位計量,還有某些薯片類的高熱量食物則更加狡猾,直接是以“每份”作為熱量單位的。
所以在看食品標簽時,要警惕單位!
添加糖一般會歸在營養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一項。
如果配料表中添加糖的排名比較靠前,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營養成分表中比較高的話,處于減肥期的你最好再考慮一下到底買不買了。
畢竟吃糖過多,真的很容易發胖。
最后,記得少點外賣和下館子吃,多自己在家做飯。這不僅能夠控制油、糖、鹽的攝入,更能對外面的飲食熱量有較為準確地評估。
為什么吃得少也容易胖?
原來是你熱量早就超標啦!
看完文章的你,在飲食方面,要長長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