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藥品非法代購,是對我國互聯網賣藥監管領域的一種考驗。防范國外藥品的非法代購成為我國藥品監管和互聯網售藥的“法外之地”,有關各方應共同應對,盡早籌謀。
據12月14日《人民日報》報道,近年來,一些國外藥品受到消費者青睞,不少人長期從事代購生意。但是,有些國外藥品中含有我國明令禁止的成分,不僅有明顯的副作用,而且長期服用會對健康造成嚴重損害。今年8月,上海市禁毒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明確指出在一批國外網紅藥品中,檢出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成分,長期服用容易造成藥物依賴,損害健康。
新聞中的國外網紅藥,指人氣頗高的某些減肥藥、眼藥水、藥膏等藥品。這些藥品在網絡、微商等渠道銷售,通過郵寄、代購途徑進入我國市場,“不僅沒有任何資質許可”,甚至含有我國禁止使用的成分,為使用者的健康“埋雷”。比如,有人服用某國外減肥藥后出現頭暈惡心、口干舌燥、心跳加快等不適癥狀,而這種藥物恰好出現在上海禁毒委公布的“違禁藥”名單中。
為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和合法權益,我國對藥品生產、經營、使用等制定了嚴格的法律制度——國外企業生產的藥品取得《進口藥品注冊證》,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企業生產的藥品取得《醫藥產品注冊證》后,方可進口。在財政部等部委發布的《關于調整擴大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的公告》《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2019年版)》中,均不包含藥品。因而,無論是跨境電商平臺還是個人,通過海外代購方式銷售清單以外的藥品,均涉嫌違法經營。
正因此,我國有關部門一直嚴厲打擊國外藥品非法入境和銷售,取得不少成效。而近年來,國外藥品代購現象出現蔓延的苗頭。一是因為這類藥品普遍具有“見效快”的假象,如某減肥藥短時間內確實可以明顯減輕體重,使得擁躉眾多,讓不法分子看到商機,從尋找藥品到提供代購、郵寄服務,形成完整的供應鏈。二是因為隨著互聯網普及,微商、代購等群體潛入各類網絡群組和平臺,擴大了某些藥品的知名度和銷路,同時不少代購者長期在國外工作生活,點多、分散,讓發現和打擊難上加難,而相關部門對涉跨境電商的監管經驗不足。
此外,某些社交平臺對相關圖片和影音廣告、軟文的打擊力度不足,某些賬號被封后,往往換個“馬甲”“借尸還魂”。還有,消費者“試試看”“萬一管用”等心理,也助推了此類藥品的非法銷售。
在有關方面的不懈努力下,近年來,一些國外的“抗癌神藥”“救命藥”陸續進入醫保。而那些誤以為新聞中的國外網紅藥是“身份暫未得到認可的正品藥”的人,往往忽略了這些藥品的非法身份,以及暗藏威脅健康的違禁成分。藥品是特殊商品,具有雙重屬性——治療和不良反應甚至副作用。用藥不當,危害難以估量。某些藥品成分不明、不良反應不明,就個人而言,事關自身健康,還是多一些謹慎為好。
管控藥品非法代購,是對我國互聯網賣藥監管領域的一種考驗,甚至會影響網售藥品工作的質效和民眾的滿意度、信任度——某種程度上,藥品非法代購越容易,呵護百姓健康就越艱難。防范國外藥品的非法代購成為我國藥品監管和互聯網售藥的“法外之地”,有關各方應共同應對,盡早籌謀。
與此同時,更加值得重視的是,我國應在新藥研發、價格普惠、醫保談判等方面多下些功夫,讓更多國產好藥填補市場需求,滿足百姓的用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