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國每年新確診的肝癌患者人數眾多。手術是根治性治療肝癌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后5年內復發轉移率居高不下。醫學專家們一直致力探索肝癌術后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希望制定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4日披露,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團隊等率先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征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尋找有效肝癌復發轉移防治新策略提供了更多理論依據和實驗證據。
據介紹,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解析了肝癌原發和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差異。國際知名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樊嘉團隊與相關企業的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據了解,單細胞測序技術為微觀解讀細胞的行為與免疫機制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使人們能更好地了解復發腫瘤的免疫特性,從而有可能從監控和用藥方面更好地應對腫瘤復發。
樊嘉告訴記者,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后兩年內出現的復發,占肝癌術后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后差。研究團隊發現復發性肝癌與原發性肝癌的免疫細胞類群分布有差異。在早期復發的肝癌腫瘤當中,3種與腫瘤免疫相關的免疫細胞數量有顯著差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醫師楊欣榮當日告訴記者,表面看來,在復發性肝癌當中,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識別和攻擊能力應該更強,腫瘤細胞逃逸的可能性更小。但,這明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由此,研究團隊推斷,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逃逸機制與原發性肝癌不一樣。
研究人員發現,復發性肝癌當中的腫瘤細胞十分狡猾,能蒙混過關,免疫系統不易察覺。據介紹,具有免疫記憶的相關細胞,本應對抗原快速進行二次打擊,發揮高效的免疫殺傷作用;可是,始終處于未激活狀態,細胞毒性低,克隆擴增數量少,根本沒有發揮免疫殺傷功能。樊嘉解釋,復發性肝癌的腫瘤細胞是一支非常狡猾的隊伍,它們也來自于原發性腫瘤細胞,但卻是一個不起眼的少數派分支,容易被免疫系統忽略。具備免疫記憶的相關細胞并不認識它們,因此放任這些腫瘤細胞生長,復發腫瘤便不再受控。
樊嘉用形象的比喻解釋,原本執行教育相關細胞殺腫瘤功能的樹突狀細胞被復發腫瘤細胞“黑化”,導致其無法被有效激活而執行殺傷功能。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原發性腫瘤中,機體原本有一套機制來補足免疫漏洞,但復發性肝癌中的腫瘤細胞卻發展出了“對策”,導致相關細胞不能被激活,無法發揮出免疫殺傷功能。
據悉,該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創新集群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