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或許你我都曾經歷過。但睡眠科醫生,對于很多人來說卻可能是第一次聽說。世界睡眠日前夕,記者探訪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朝陽醫院以及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一起來聽聽睡眠科醫生們如何看“失眠”。
與失眠有關的疾病超過100種
“其實,失眠只是冰山一角。和失眠有關的疾病超過100種。”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睡眠科,醫生范滕滕告訴記者,比如,睡眠呼吸暫停、白天過度嗜睡等等。
整潔明亮的20間現代化睡眠病房,“接待”著來自全國的睡眠疾病患者。智能化多導睡眠監測儀,實時監測著每個床位患者的睡眠情況。
“通過在患者身上固定位置貼片連接監測設備反饋回的信號,電腦上會隨即產生不同顏色、類型的多條曲線,實時展現患者的睡眠情況。比如通過這段曲線,可以看出患者整夜沒有進入深度睡眠;再比如這段曲線,說明此刻患者正進入快眼動睡眠期,可能正處于夢境。”在中控室大屏幕上,北大六院睡眠科技師張楊詳解著不同曲線的意義。
“這20張床位不僅能住滿,而且一床難求。”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介紹,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2020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國民的平均睡眠時長縮短,經常失眠的人群占比增高,年輕人的睡眠問題更為突出,同時隨著年齡的增加會出現睡眠質量變差。
“睡眠障礙與多種軀體疾病有關,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癥和死亡等。同時長期睡眠紊亂還會導致精神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癡呆等的發病風險顯著增加。此外睡眠障礙還會帶來一系列公共衛生問題。”陸林說。
作為睡眠醫學領域的學科帶頭人,陸林告訴記者,自20世紀80年代黃席珍教授創立國內第一家睡眠呼吸實驗室至今,我國現已有二千多家醫院建立了睡眠中心或睡眠實驗室,對睡眠覺醒障礙患者的診治也形成了多學科交叉、相互促進的局面。
與睡眠相關的經濟學
經過嚴格的掃碼驗證程序后,記者走進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門診樓三層神經內科診區。作為全國知名的學科,各地慕名而來的患者非常多。
“抑郁癥、高血壓、糖尿病、乳腺癌……診療中,我們發現,很多患有這些慢性疾病的患者往往同時伴有睡眠問題。”在三樓22診室,記者見到了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詹淑琴。每周一上午8點,她都會和臨床醫生以及首醫大的學生們一起,接診來自全國的睡眠疾病患者。
“詹大夫,我睡不著。上氣不接下氣,胸口悶得慌,難受。”上午10時許,從東北趕來的患者劉阿姨目光焦慮。劉阿姨今年46歲,從2018年開始逐漸睡不著,同時伴有頭疼、焦慮、嘔吐等癥狀。多次反復后,她決定進行全身系統檢查。
在詳細查看病歷、相關檢查結果并問診后,患者甲狀腺功能問題等既往病史成為初步鎖定方向。“和失眠密切相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更年期、月經失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等。”經過長期一線診療實踐,詹淑琴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準確“把脈”。
“我現在狀況好很多,睡眠時間延長了,身體狀態也好了不少。您看看下個月的用藥該怎么調整?”26歲的小周面容清秀,臉色有些蒼白。每個月月初的周一,她都會準時復診。
短短一上午,前來就診的患者超過20人。一些患者在就診后又預約了下次的就診時間。“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很大,加上婚戀、家庭生活等問題,前來就診的患者很多。”詹淑琴說,“總體而言,睡眠疾病患者就診人數逐年升高已成為趨勢。”
陸林表示,我國相關部門對睡眠研究的財政投入逐漸增加。2015年,首個睡眠領域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睡眠腦功能及其機制研究”獲得批準被認為是睡眠醫學研究領域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陸林說,隨著睡眠障礙發生率的不斷升高,國家衛生經濟負擔會進一步增加。此外,由于公眾知曉率不高,人們對睡眠障礙認識不全,不愿意或者拖延就醫,錯過了早期干預,會進一步增加診療負擔。
逐步壯大的“軟組織”
如果把很多人熟悉的傳統醫學學科分類比喻為骨干的話,作為新興學科的睡眠醫學科更像是“軟組織”——多學科會診已經離不開它的參與,學科本身也在精細化發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的睡眠醫學科以治療呼吸睡眠障礙而聞名。
“很多患者睡覺時打呼嚕出現異常,卻并不知曉自己罹患睡眠呼吸障礙。一些患者打呼嚕時出現呼吸暫停,甚至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生命。”朝陽醫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醫師郭兮恒說。
“患者出現睡眠中打呼嚕,并且伴有這些癥狀,可以考慮來醫院就診。”郭兮恒告訴記者,例如長期打呼嚕、呼吸中斷,睡覺時口干、反復覺醒以及白天困倦等。此外,早起后血壓高、夜間夜尿多以及胃部反酸等跡象也應注意。
1999年,朝陽醫院成立呼吸睡眠中心,有15張睡眠監測床位,加上15臺移動監測設備,一天可以完成20個到30個睡眠監測檢查,方便不同類型的病人進行睡眠檢查。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醫學的進步,人們的健康意識空前提高,‘擁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有關睡眠問題也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我們相信,未來睡眠學科發展一定會有更加美好的前景,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診療。”陸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