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零添加”標注在包裝食品中并不少見。宣稱“零添加”“不添加”或暗示食品添加劑有害,已成不少新興品牌的營銷手法。據食品企業介紹,“零添加”是一種市場趨勢,是商家對細分市場的爭奪。如果企業尤其是新品牌不進行標注,往往會處于競爭劣勢。但在一些專家看來,“零添加”背后的恐慌式營銷及對一些食品添加劑的污名化暗示值得注意。
如今,食品標注“零添加”已成風潮,甚至泛濫之勢。隨著生活質量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品質有了更高要求,比如,追求健康、天然,就會比較在意食品添加劑的種類、數量與劑量等。有些消費者見到食品添加劑就搖頭,認為含有添加劑的食品都不安全、不能放心食用。為迎合這種顧慮,越來越多的食品開始在其包裝上顯著標示“零添加”“無添加”等詞語,試圖以此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青睞。
隨著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宣稱、推廣“零添加”,一種恐慌式營銷也開始摻雜其中,比如,某嬰兒食品將“添加劑,我不愛”作為賣點,并稱“符合嬰輔標準(嬰幼兒輔食國家標準)的產品也不一定好”。這種“恐慌式營銷”將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劑混為一談,助推了食品添加劑被“妖魔化”,也間接制造了市場混亂。
胡亂標注“零添加”不僅違背客觀事實,而且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和欺騙。據相關報道,“零添加”一般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允許添加而不添加,在工業化生產時代,經過加工的預包裝食品幾乎找不到不含食品添加劑的產品,宣稱“零添加”多半是忽悠消費者;另一種是未添加非法添加劑(如三聚氰胺、一滴香、肉中寶等),這種情況下宣稱“零添加”純粹是一種噱頭而已,非法添加劑本就不應該出現在食品里。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定義,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質。食品添加劑并非不能用,而是不能濫用,不能超量、超范圍使用,只要使用適量且合法,就不會給消費者健康帶來危害。順應消費需求追求“零添加”值得肯定,但刻意制造恐慌,將食品添加劑“妖魔化”必須遏制。
出于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規范和約束食品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維護食品市場競爭秩序的需要,相關部門應該對食品標注“零添加”的做法盡快正本清源。2020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曾發布修改后的《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食品標識中不能使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新管理辦法目前尚未出臺,但相關部門的態度已經很明確,期待這一規定早日落地,剎住胡亂標注“零添加”的不良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