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時,耳勺在耳壁上游走產生的觸電般快感,讓人欲罷不能,尤其是當掏出一大塊耳屎后莫名讓人更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耳屎,這個聽起來略顯惡心的東西,在醫學上還有個很文藝的名字——耵聹。它是由外耳道里一種叫“耵聹腺”的東西產生出來的,就像汗水是由汗腺產生一個道理。也就是說,耵聹是掏不完的,而且掏得越頻繁,產生得越快、越多。
耳屎可以保護耳朵
清遠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陳翠芳介紹,耵聹腺分泌出耵聹后,在空氣中干燥后呈干性薄片狀;而有的耵聹如黏稠的油脂,俗稱“油耳”。一般干性耳耵聹易脫落,油性易積留在耳道里。
到底有沒有必要頻繁掏耳?陳翠芳表示,其實耵聹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物(如塵埃、小蟲等)的作用,平時借助咀嚼、張口等運動,大多數人耳朵里的耵聹可以自行排出,不需要經常掏耳。
“只有極少數人的耵聹會聚集成塊,有的可能堵塞外耳道,出現疼痛、聽力下降或者耳鳴,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去醫院就診。”陳翠芳說,耵聹凝聚成團,阻塞于外耳道內,即稱耵聹栓塞。
導致耵聹栓塞的原因主要是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因為外耳道炎、濕疹、在灰塵較多的空氣中工作、頻繁挖耳等會促使局部受刺激,致耵聹分泌過多。而外耳道狹窄、瘢痕、腫瘤、異物存留等則可阻礙耵聹排出。
根據耵聹栓塞的程度及所在的位置,表現的癥狀會有所不同。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數無癥狀;完全阻塞者則表現聽力減退。當耵聹壓迫鼓膜可引起眩暈、耳鳴等;如果耵聹壓迫外耳道后壁皮膚,可因刺激迷走神經耳支而引起反射性咳嗽;若遇水膨脹時可致聽力驟降。
外耳道被堵不建議自行清理
50歲的李大叔因為倒車時聽不見雷達聲響,將車輛送去維修店修理。但是車輛維修后,李大叔仍然聽不見雷達聲響。在與維修店理論時,店員告知其車輛確實已經完全修好。此時,李大叔才意識到可能是自己的聽力出了問題,于是趕緊到醫院就診。
到醫院后,陳翠芳給李大叔檢查發現,原來是耳屎堵住了他的外耳道,導致聽力下降。
“因為耵聹栓塞鬧笑話的患者并不少見。”陳翠芳提到,一些患者發現自己聽力下降后會很緊張,擔心是不是中耳炎,甚至是耳聾。她提醒,發現自己聽力下降后,先到醫院就診,不用過于焦慮,因為可能只是最簡單的耵聹栓塞。
對于耵聹栓塞,不建議自行清理,尤其是兒童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更不要自己去動手,否則很容易損傷孩子的耳朵。
陳翠芳介紹,醫生會給患者做耳內鏡檢查,若確診是耵聹栓塞,就需要進行處理。如果耵聹是松軟的,直接行外耳道沖洗,或者由醫生在外耳內窺鏡直視下取出。如果耵聹很硬,和外耳道黏得很緊,這個時候需要先給外耳道滴藥水2—3天,軟化耵聹后再來醫院沖洗。
洗澡后保持外耳道干燥
“臨床中,常有因不當掏耳引發外耳道炎、外傷性鼓膜穿孔等情況,甚至還有家長掏出了小孩的聽小骨。”陳翠芳特別提醒,用挖耳勺清除耵聹,既有造成感染的可能,又容易破壞外耳道內環境,造成感染。
陳翠芳強調,不需要頻繁掏耳。健康的外耳道是有自潔功能的,耵聹會通過耳道緩慢地移向耳道口。當耳屎積累到一定程度時,通過咀嚼食物的下頜關節運動,或在睡覺時扭動頭顱,都有助于脫落排出耳朵外。
如果感覺耵聹比較多,要謹慎使用挖耳勺,避免傷到耳道。她建議,在洗頭或洗澡后用干凈、干燥的棉簽或者毛巾把外耳道的水吸干,保持外耳道干燥,也可以用無噪音的吹風機吹干外耳道。
另外,不要到非專業機構采耳,這些地方的采耳工具無法保證像醫院一樣實施徹底的消毒處理,很容易將真菌或霉菌帶入耳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