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24周的準媽媽李女士因產檢發現有效宮頸管消失,被急診送入清遠市人民醫院。入院后,B超檢查發現其宮頸全程擴展,宮頸管消失,該院產科主任醫師溫穗文接診后決定行緊急宮頸環扎術。
麻醉后,發現李女士宮頸已經擴張至6厘米,羊膜囊突出宮頸口較大。溫穗文術中將李女士羊膜囊回納入宮口內,行宮頸環扎術,閉合宮頸。
術后經過抑制宮縮等綜合治療,孕34周停用安胎藥后臨產,拆除環扎線,李女士順利分娩一早產嬰兒。住院10天后,母嬰順利出院。
“大門”提前打開
能夠順利生下足月健康的寶寶是每位準媽媽的心愿,但一部分女性會有這樣的困惑:我都沒感覺到宮縮,怎么就莫名其妙流產了?其實這有可能是宮頸機能不全惹的禍。
溫穗文介紹,宮頸機能不全是由于宮頸解剖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在足月妊娠前出現進行性、無痛性宮頸縮短、擴張、展平及漏斗狀宮頸,妊娠中晚期無法維持妊娠,是復發性中晚期妊娠流產及早產的重要原因。
子宮是胎兒出生前的家,子宮頸管相當于這個家的門。在胎兒成熟之前,這道門應該是關閉的。只有在產程發動后,宮頸才會逐漸展平、宮口擴張。
但是如果這道門在胎兒成熟之前打開了,就是宮頸機能不全。宮頸不能束縛住整個宮腔內的壓力,直接的后果就是早產及中、晚期重復性流產。
在沒有宮縮的情況下,出現無痛性的宮頸擴張和(或)縮短,導致羊膜囊脫出、胎膜破裂、晚期難免流產或早產。也就是說,很多患者在流產前沒有感受到明顯的不適,如果不檢查可能都無法發現,不治療,還會出現反復性流產。
“宮頸機能不全的典型病史是復發性中期妊娠流產或極早產史。”溫穗文說,對于妊娠32周前發生的胎膜早破及妊娠27周前宮頸長度小于25mm的病史應引起重視。
宮頸機能不全的高危因素還有宮頸創傷史,多次人工流產及術中反復機械性宮頸擴張、引產及急產導致的宮頸裂傷、宮頸錐切手術、宮頸廣泛切除術等。此外,藥物、感染因素等也可能誘發宮頸發育不良,進而增加宮頸機能不全發生風險。
目前,臨床上診斷宮頸機能不全方法主要通過綜合病史、典型臨床表現及超聲檢查結果,作出臨床診斷。對于有以上高危因素者,妊娠前均需要到??七M行評估,必要時孕前或孕期進行環扎,避免因宮頸機能不全導致復發性流產。
一旦發現及早治療
“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宮頸機能不全,都要盡可能做到早期診斷。”溫穗文說,有流產早產病史患者最好在孕前行常規超聲檢查或宮頸擴張試驗,孕中期及時行超聲檢查,測定宮頸長度及內口寬度,以便及時發現,及早干預,及早治療。
宮頸環扎術是目前治療宮頸機能不全的有效術式,能使妊娠維持至足月或胎兒能夠存活,有效避免流產的發生。宮頸環扎術分為預防性擇期宮頸環扎術(選擇性手術)及緊急宮頸環扎術(補救性手術)。
其中,擇期宮頸環扎術適用于孕早期或中期發現宮頸縮短,通常于妊娠12—14周進行手術。緊急宮頸環扎術則適用于體征或超聲提示宮頸擴張大于1—2cm,且無產兆、進行性宮頸擴張,伴或不伴羊膜囊突出宮頸外口,需除外子宮高反應性、羊膜腔感染、胎膜破裂。
宮頸環扎術還分腹腔鏡宮頸環扎及陰式宮頸環扎。陰式環扎失敗或宮頸太短,陰道環扎有困難者可選腹腔鏡宮頸環扎。腹式環扎的缺陷是不能經陰道分娩,需剖宮產;孕12周后診斷為宮頸機能不全的孕婦一般建議選擇陰式宮頸環扎。
“相關指南指出即使當宮頸管擴張達4cm時,也可考慮實施緊急環扎術。”溫穗文說,宮頸環扎術能適當延長孕周,最大限度延遲胎齡,提高安胎的成功率。環扎縫線拆除通常在妊娠36—38周進行,無需麻醉或僅使用短效麻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