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讀者王先生問:我最近調理身體,貼了三伏貼,但發現敷貼后有起水泡的現象,想問問這是怎么回事,需要治療嗎?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推拿疼痛科護師高冰濤、主任醫師劉長信解答:三伏貼貼敷后起水泡是因為運用了發泡療法。簡單來說,就是局部溫性的藥物刺激皮膚引起的,通過溫熱性藥物敷貼在穴位上,使穴位出現紅暈、皮膚發泡、產生灸瘡,從而達到散寒除濕、溫補陽氣的作用。所以,一些皮膚比較敏感的人貼藥后皮膚有發熱感和灼痛感,甚至出現水泡,這是正常藥物反應,說明藥物已滲入穴位經絡,達到了好的治療效果。
發泡療法歷史悠久,臨床應用廣泛,早在戰國時期《五十二病經》載:“斑蝥,主惡瘡,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瘡疽上,少傾發泡膿出,旋即揭去。”《普濟方》中也記載,“目赤腫痛,紅眼起星,生移星草,搗爛如泥,涂內關穴,少頃發泡,揭去,后病除。”以后,經過歷代醫家臨床實踐,發泡療法不斷得到應用。至晚清時代吳師機《理論駢文》載有膏、丹、丸、散等多種發泡劑型。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合理運用適當藥物,不必過于擔心。貼敷后如果發泡怎么處理?
1.不要撓破。水泡破裂后外部環境很容易感染,保護好創面,不要抓撓,避免破損。
2.小水泡使其愈合。水泡內水量少,不疼不癢的水泡,可等待其自然吸收。水量少但水泡周圍皮膚癢痛明顯的患者,可涂燒傷膏減輕疼痛,加快恢復速度。
3.大水泡穿刺抽液或濕敷。如果水泡很大且有破裂風險,可用碘伏在水泡及其周邊消毒,然后用無菌注射器戳開水泡,把里面的水抽出來。外皮不建議弄破,因為外皮可起到防止細菌入侵的作用,可涂燒傷膏保護創面。如果不愿意刺破,可用硫酸鎂濕敷縮小水泡。如果水泡不小心破裂,應消毒后晾干或用透氣輕薄的紗布蓋上。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水泡化膿感染或皮膚嚴重過敏,應立即就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