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感謝彭主任,還有其他的醫生和護士。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得到了他們的熱心幫助,不僅是救了我的命,更是挽救了我的家庭……”家住連山的張先生躺在病床上激動地說道。
今年5月下旬,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GECA)、清遠市人民醫院走進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福堂鎮開展“醫村相伴·胃愛前行”義診活動,對連山開展健康幫扶工作,張先生是這次篩查出來的早期胃癌患者之一。
“這個病例很有代表性,希望早癌篩查能引起所有人重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延長胃癌等消化道癌患者生存期的關鍵。”清遠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彭鐵立呼吁。
村民篩查出早期癌癥
今年5月,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再次聯合清遠市人民醫院走進連山福堂,開展“醫村相伴·健康同行”大型義診活動。這是清遠市人民醫院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之一,旨在發揮醫院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幫助村民建立健康檔案,指導村民解決看病就醫問題。經過3年的努力,在當地基本建立起疾病有所醫、大病有救助的長效機制。
彭鐵立是帶隊醫生之一。他介紹,福堂鎮有近700名居民參與篩查,發現胃癌和腸癌高危人群100多人,最后有50多人到醫院做了進一步檢查,其中發現1例早期胃癌、1例早期腸癌和1例早期食管癌。張先生在確診早期胃癌后,經過手術治療得以痊愈。
“這名患者40多歲,務農為生,平時身體很健康。如果不是這次篩查,很有可能發現了(癌癥)也是晚期。”彭鐵立解釋,經胃鏡檢查發現,該患者胃部有一個很小的地方顏色發白,醫生判斷這是很早期的胃癌。住院檢查手術后發現只有兩毫米有癌細胞,但屬于惡性度很高的癌,“我們把癌細胞的周圍和根部都切除了,微創手術不影響胃部功能,后來再給他復查做胃鏡,效果非常不錯。”
考慮到張先生沒有固定收入,還有3個孩子在上學,清遠市人民醫院對他進行困難幫扶,在醫保外全免費治療。7月16日上午,彭鐵立來到病房查房時,患者的妻子對醫護人員連連感謝:“是你們救了我們一家人,謝謝你們!”
“幽菌”可引發胃癌
據悉,幽門螺桿菌與胃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幽門螺桿菌簡稱Hp,是寄生在人體消化道中的一種微需氧革蘭氏陰性桿菌,呈螺旋或S形,因此被稱為螺桿菌。
感染幽門螺桿菌在人群中很常見,它可以通過糞—口、口—口、胃—口三種途徑傳播,但多數人感染后沒有明顯癥狀,常常是體檢時才查出,或發展成胃病就醫才發現。
現在已經有大量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可以滯留在牙菌斑中,然后通過唾液、嘔吐物來進行口—口傳播,而合餐制這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則為胃癌等可通過口—口傳播的疾病,提供了良好的傳播渠道。
彭鐵立表示,幽門螺桿菌分泌的尿素酶等物質可影響胃酸分泌,破壞胃黏膜屏障,也是導致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把幽門螺桿菌定為Ⅰ類致癌原。
但市民也無需談“幽”色變,彭鐵立表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不一定會患胃癌,只有1%左右的感染人群最終會發展成胃癌。”
感染幽門螺桿菌首先會引起胃炎、消化性潰瘍,其中七成人群是無癥狀的慢性活動性胃炎,進而演變為萎縮性胃炎。在此基礎上,少數人會出現腸化生、胃黏膜異型增生,最終可能會發展成胃癌。“市民應提高對幽門螺桿菌的認識,警惕發展成胃癌的風險。”彭鐵立表示,雖然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僅為0.5%—1%,但對于幽門螺桿菌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有效降低胃癌發生率。
檢出幽門螺桿菌陽性,并非都需要進行殺菌治療。彭鐵立指出,如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同時伴有消化性潰瘍,或患有胃黏膜相關性的淋巴瘤,必須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
有發病癥狀多是晚期
根據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統計數據,我國胃癌的發病率位列所有腫瘤發病率的第2位,死亡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三位。胃癌的預后與診治時機密切相關,早期胃癌預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達84%—99%,而進展期胃癌即使接受外科手術,5年生存率也并不高。胃癌越早發現、及時治療,效果越好。
不過,也不是所有消化道早癌篩查高危對象都和張先生一樣幸運。
彭鐵立介紹,目前胃癌早期篩查的最新手段是做胃功能檢查,即抽血和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檢測,再結合問卷調查來確定,效率很高。一般而言,每個篩查出的高危對象都要到醫院做胃鏡檢查,但有人是因為身體原因不適合做胃鏡,也有人因為不重視而放棄做胃鏡,一段時間后因身體不適再去檢查,發現已經是胃癌晚期。
“很可惜,篩查出屬于高危人群但沒做胃鏡,等于篩查白做了,沒有檢查到底。”彭鐵立坦言,做了胃鏡后即使發現有問題,早發現、早治療,5年生存率更高,這也是醫院推行早癌篩查的根本目的: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個生命,幸福一個家庭。
彭鐵立指出,相比晚期胃部腫瘤,早期腫瘤通過胃鏡微手術切掉,就可達到很好的效果,住院時間短,花費少,對身體損傷小,也不影響胃腸的完整性,5年生存率在95%左右,有的甚至可以完全治愈。
“胃癌等消化道腫瘤在早期很難發現,等到有便血、消瘦、肚子疼等癥狀時,很多已經是晚期了。”彭鐵立表示,這類患者的5年生存率極低,只有不到10%。
40歲以上做一次胃鏡
既然早癌篩查很重要,那么方法有哪些呢?據介紹,目前可以通過血清胃功能檢測和高危人群問卷篩查發現早期胃癌。
在血清胃功能檢測中,受檢人只要抽少量靜脈血就能發現胃黏膜病變風險,通過化驗血清檢查指標篩選出陽性人群,再開展胃鏡檢查。如發現早癌患者,可及時對其進行有效治療。與傳統胃鏡檢查相比,血清胃功能檢測技術更容易讓人接受,適用于早期胃癌篩查。
而哪些人群屬于胃癌的高風險人群呢?彭鐵立介紹,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曾做過胃部手術的人群,有家族遺傳史(父母親有胃腸癌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曾經有其他部位癌癥患者,均為胃癌高風險人群。另外,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喝酒,愛吃煎炸、腌制、煙熏食物的肥胖人群也是胃癌的高風險人群。
彭鐵立表示,國內外指南建議45歲以上進行胃鏡篩查,但由于國內胃癌和腸癌發病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所以大部分專家主張40歲以上就要進行篩查,不管有沒有不適,都要做一次胃鏡。做胃鏡的頻率視情況而定,如首次做完胃鏡后沒有癥狀可以暫時不用管,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如有息肉、腸萎縮等,則需要等半年或者一年去復查。
“年齡在40歲以上,生活作息習慣不好的,當出現貧血、消瘦(體重突然下降),或者胃部突發不適(惡心嘔吐),肚子能摸到包塊,這時候就需要注意了。”彭鐵立說。
知多D
“隱形殺手”有跡可循
大多數早期胃癌患者沒有任何癥狀,故胃癌有“隱形殺手”之稱。但梳理確診患者的病例,發現其中還是有跡可循。
食欲下降。胃癌患者早期會有食欲下降的情況,表現為容易嘔吐、反酸、消化不良,就連平時喜歡吃的東西都不感興趣。如果長期沒有食欲,就要考慮是胃癌引起的。
消瘦乏力。如果沒有刻意減肥,但是體重卻莫明減輕就要懷疑可能是胃癌引起的。癌細胞在早期會快速繁殖,需要大量能量和營養物質,會主動和機體競爭,導致人體無法正常獲取營養和能量,便逐漸消瘦。另外,胃癌患者在早期會有食欲不振的癥狀,引起的營養不良也會讓人越發消瘦。
惡心嘔吐。胃癌早期會有惡心嘔吐的情況,特別是腫瘤位于幽門部位時,惡心嘔吐癥狀更頻繁,嘔吐物多為宿食和胃液,由于腫瘤堵住胃出口,還會有持續性、經常性打嗝噯氣的表現,吐出的氣體常伴有酸臭味或臭雞蛋味。
腹脹。胃癌患者會有腹脹情況,要注意和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脹區分開來。胃癌引起的腹脹具有持續性,由于胃蠕動能力變差,食物難以消化,所以會引起腹脹,尤其是飯后腹脹感更明顯,另外腫塊壓迫胃部,也會使患者產生腹脹和飽腹感。
上腹疼痛。胃癌容易引起上腹疼痛,在早期表現為鈍痛或隱隱作痛,隨著病情的發展,會演變成反復性疼痛,并且疼痛感逐漸加重。疼痛沒有規律性,吃藥也難以緩解。
固定包塊。胃癌患者在早期可以摸到上腹偏右位置的固定包塊,包塊的質地較硬,不光滑,有壓痛感。
經常性腹瀉。經常性腹瀉也是胃癌的早期信號,這是因為癌細胞干擾了消化功能,引起消化道病變而產生消化不良、經常性腹瀉的情況。
嘔血、便血。腫瘤逐漸長大就會破壞胃部小血管,容易引起大便潛血,即大便外觀正常,但是經過化驗可以看到大便內有血細胞。如果腫瘤傷及大血管,則會引起嘔血或者大便帶血,此時大便血色呈暗紅色或黑色,且為持續性,需要和痔瘡區分開來。由于經常性嘔血或便血,患者容易產生貧血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