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劉姨(化名)肩膀疼痛數月,不僅不能自己穿衣服、梳頭,而且嚴重影響睡眠,每天不是肩膀痛得難以入睡,就是半夜會突然痛醒。疼痛難忍的她試過多種保守的治療方法,但都沒有明顯好轉,最后接受了手術治療,肩痛終于好轉。
“劉姨得的是肩周炎,這種病多見于50歲左右的人,而且女性發病率稍高于男性患者。”清遠市人民醫院骨科五區副主任醫師王湘江介紹,引起肩關節疼痛的疾病至少有十余種,而肩周炎只是其中一種。所以,一旦出現肩關節疼痛,患者要盡早就醫,對癥治療。
“五十肩”晝輕夜重
王湘江介紹,在醫學上,肩周炎被定義為引起盂肱關節僵硬的黏連性關節囊炎,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疼痛,肩關節各個方向主動和被動活動度降低,又稱“凍結肩”,中醫稱其為“凝肩”或“漏肩風”。
肩周炎引起的疼痛起初時呈陣發性、慢性發作,疼痛表現為頓痛或刀割樣。晝輕夜重是該病的發病特點之一,患者常半夜被痛醒,尤其不能用患側臥位入睡;在氣候變化或勞累后,疼痛感會加重。
發生肩周炎時肩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均會受限,尤其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患者梳頭、穿衣、洗臉漱口等日?;顒与y以完成。另外,在肩周炎早期可出現三角肌、岡上肌等肌肉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肉萎縮。
“肩周炎發病率為2%—5%,引起肩周炎的病因有很多,常見的有年齡、不良姿勢、頸椎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等。”王湘江表示,50歲以上人群,其軟組織發生退行性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也逐漸減弱,因此肩周炎多見于50歲左右的人,又稱為“五十肩”。
長期的不良姿勢及過度活動導致的慢性致傷力;上肢發生外傷后肩部固定的時間過久,導致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肩部的急性挫傷、牽拉傷治療不當,也會導致肩周炎。
另外,因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如長期不愈,會使肩部肌肉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
糖尿病、甲減等內分泌系統疾病也與肩周炎關系密切,內分泌功能失調也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發病率更是達到20%,常表現為雙側發病。
肩痛不能一概而論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性地認為肩關節疼痛為肩周炎所致,殊不知,導致肩關節疼痛疾病至少有十余種,而且每類疾患的治療方法不盡相同。”王湘江介紹,一旦出現肩關節疼痛,治療前須先分清損傷的原因。
其中,比較容易跟肩周炎混淆的肩痛是肩袖損傷。肩袖損傷也是引起肩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為肩外展上舉時疼痛,損傷嚴重的患肩因為無力,需要健側手幫助才能完成上抬動作。
肩部腫瘤也會引起肩痛、肩臂活動功能障礙,如果覺得肩痛逐漸加重、疼痛部位擴大,一定要做進一步檢查。
多數膽囊炎的首發癥狀是背疼,或是右肩、右肩胛下隱痛。王湘江提醒,如果還有惡心、腹脹、反酸、胃部灼燒感等消化不良癥狀,要去醫院做彩超檢查一下膽囊。
此外,心絞痛、心肌梗死,也會放射至后背、左肩等部位疼痛,冠心病患者要是突然覺得肩背疼,這些肩痛都要注意鑒別。
可接受微創治療
肩周炎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通常分為三期。第一期為疼痛期,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及逐漸加重的活動受限,持續3—9個月;第二期為僵硬期,主要表現為持久性的肩關節活動受限,但疼痛較前緩解,持續4—12個月;第三期為緩解期,疼痛逐漸減輕及活動度逐漸改善,持續12—42個月。
“治療肩周炎,疼痛期及緩解期以保守治療為主,僵硬期可保守治療,也可以手術治療。”王湘江介紹,保守治療包括口服抗炎藥、物理療法、針灸推拿、局部痛點封閉、功能鍛煉等。
王湘江介紹,手術治療主要是肩關節鏡微創手術,目前肩部手術大多采用關節鏡治療,比起傳統的開刀手術,關節鏡手術對患者全身性的影響明顯降低,具有創傷少、恢復快、外部美觀等優點。
肩周炎發病以肩關節退行性病變為基本因素,外因包括急慢性損傷、不良姿勢、外界寒冷刺激、缺乏鍛煉等,因此,王湘江建議從病因出發,對癥預防肩周炎。
第一,因為肩部肌肉容易受損且較難恢復,因此在勞動或運動時要避免肩部損傷。
第二,肩部要注意保暖防寒,這樣可以預防肩關節周圍組織出現血流緩慢及肌肉攣縮現象,從而減少肩關節炎癥的發生。
第三,要堅持鍛煉上肢和肩部,常見的家庭運動鍛煉有打太極、拉單杠、跳繩、利用小區健身器械做內循環和圓周運動等,但鍛煉時要注意兼顧雙肩關節平衡。
第四,對于長期伏案工作者,雙肩長期外展可致肩部肌肉的慢性勞損,建議工作一段時間后起身活動,可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如屈肘雙手擺動、擴胸分肩、雙手抱頭轉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