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共同發起兒童友好城市倡議,旨在推動全球各地更好地把兒童福祉融入社會發展和城市治理中。目前,全球有57個國家推行兒童友好城市倡議,參與的城市和社區達3000多個,不僅體現了對兒童成長需求的重視,而且將為城市帶來更多活力和創新力。
德國柏林:游樂場沙土,都有維護標準
在德國考駕照,教練總會反復強調:“注意畫著兒童嬉戲的指示牌。”看到這個指示牌,表示附近有兒童游樂場所,車速必須降至5公里/小時以下,否則會直接判定不及格。這不僅體現了對兒童安全的重視,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在德國,兒童游樂場所幾乎隨處可見,密度非常高。
在德國,提供更多適兒化基礎設施是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主要任務。以柏林為例,1995年,該市通過了《兒童游樂場法》,明確將兒童游樂場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常住居民人均1平方米的目標進行建設,每年柏林市政府都要向市議會提交建設進度報告。目前,柏林各級政府已投資建成1858個公共兒童游樂場。這種兒童游樂場并非需要購票游覽的大型游樂場,而是在社區和街道公園里開辟的空間,鋪上沙子等柔軟材料,并布置了兒童游樂設施。
為保障兒童安全,1976年,德國出臺了首個針對公共游樂場設備的標準,此后還專門制定了《兒童活動器具和兒童活動場地地面安全規范》,對兒童游樂場設施的材料、強度、規格等都有嚴格規定,細致到設施扶手的粗度、開口直徑、跌落高度和空間等都有詳細規范,甚至連覆蓋游樂場的沙土也有強制的定期維護要求。
正因有這些嚴格的標準和法規,免除了家長的后顧之憂。在游樂場,家長基本無需時刻盯著孩子,大都坐在遠處聊天,讓孩子盡情玩耍。這也應了柏林市政府的口號:“與孩子們一起游覽柏林,對整個家庭都是一件趣事,柏林是一個兒童友好城市!”
丹麥比?。捍蛟焓澜?ldquo;兒童之都”
今年暑假,托馬斯和父母一起到丹麥小城比隆度假。托馬斯的母親告訴記者:“去年因為疫情沒有去比隆度假,孩子整個假期都無精打采,今年終于可以再去那里待上幾周。比隆是兒童的天堂,大人在那里也覺得很有趣。”
比隆位于丹麥西南部的日德蘭半島上,房屋外墻色彩鮮艷明快,看上去就像用樂高搭建而成。這里正是樂高積木的誕生地,1968年,全球首家樂高樂園在這里建成。作為樂高集團總部所在地,比隆市中心的地標性建筑是“樂高之家”,看上去仿佛由五彩斑斕的積木堆積而成。比隆市長伊布·克里斯滕森告訴記者,在丹麥語中,“樂高”的意思是“玩得好”,這也成為了比隆市的發展方向。2010年,市政府決定將比隆打造成“兒童之都”,讓比隆成為兒童的樂園,讓孩子們在玩耍中學習。
2016年竣工的比隆兒童圖書館堪稱寓教于樂的典范。寬敞明亮的圖書館內有小島、海洋、沙漠、山嶺、稻田等造型,色彩繽紛,錯落有致。孩子們在這里可以自由玩耍嬉鬧,去發現和探索奇妙的世界。圖書館設計者旨在激發每個人內心深處潛藏的童心,通過趣味化的多元空間,激發成年人從孩子的角度去學習、審視世界。在這里,孩子們無需生活在家長制訂的規則里,成年人也能找回兒時的自己。
在比隆,孩子們可以盡情玩的地方很多,除了樂高樂園,還有水上樂園、自然與野生動物區、雕塑公園等。“要想成為‘兒童之都’,沒有足夠多元且差異化的兒童游樂設施絕對不行。”克里斯滕森說,“過去10年,比隆增建了一系列兒童活動空間和設施,這對兒童釋放天性、親近自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保障兒童的城市主體地位,市政府、媒體和其他兒童發展機構會定期邀請孩子們擔任一天的市長、總編和機構主管,在真實的相關決策中聽取他們的意見。此外,比隆市還專門建立了“兒童之都小組”,由9名中小學生代表組成,以兒童的視角參與到政策制定中。
2020年9月16日,比隆市政府舉行活動隆重慶祝該市成為丹麥首個兒童友好型城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丹麥分會秘書長凱倫·哈克魯普表示,比隆能躋身全球兒童友好型城市之列當之無愧,因為該市過去10年里始終以兒童為中心規劃城市發展,為保護和促進兒童的權利做出了杰出貢獻。
日本奈良:城市建設多聽孩子意見
隨著日本老齡化加劇,貧富差距和虐待兒童等問題日益嚴峻。為此,日本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以改善兒童生活質量。其中,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就是重要一環。
1950年,日本成立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日本事務局。近年來,該事務局積極推進兒童友好城市發展項目,旨在利用區域特點建起尊重兒童意見與權利的自治體運營體系,從而創建人人都能參與的兒童友好城市。2016年,事務局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成立了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工作組。2018年,工作組改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委員會,決定在東京町田市、北海道二世谷町、安平町、宮城縣富谷市、奈良市五個自治體實施日本友好城市模式驗證。項目實施過程中,積極聽取兒童意見,保障兒童權力,還設立了兒童權利保障機構。并且,重點提升了兒童友好設施和服務,以此為兒童提供完善的成長環境。
在成為友好城市模式驗證試點城市前,奈良市就于2014年頒布了《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條例》。條例由討論委員會和奈良市內10~17歲兒童青少年與委員會共同制定完成,以期通過積極促進兒童的社會參與,與成年人一同推動城市發展,讓兒童懷揣夢想與希望,快樂地生活在當下。其中,孩子們提出“今后希望能聽取更多不同立場孩子的意見”“希望拓寬通往學校的道路,以保證交通安全”等意見均在條例中有所體現。
英國倫敦:關閉街道,供孩子玩耍
在城鎮建設發展過程中,給孩子們營造良好的游戲空間,是英國早在19世紀中期就意識到并著手解決的問題。如今,早已形成社區化生活模式的英國,無論大城還是小鎮都有不同規模的公共兒童游戲空間,且以自由和安全為準則。
倫敦在打造兒童友好城市方面下了很大力氣。政府于2012年更新了發展規劃,要求每個生活小區里,每20套現有或新建房屋必須配套有兒童可以游戲的10平方米空間。很多初次來英國的人會發現,英國小區里給孩子提供的“游戲街”或“居住地帶”異乎尋常的多,原因就在于此。
其實,營造城鎮里的兒童游戲空間并不是英國人近年來的突發奇想。早在1859年,英國西北部城市曼徹斯特,就誕生了第一個在公共花園自由出入的游樂場。19世紀20年代初,機動車交通的出現和城市街頭日趨復雜的人群構成,使街道不再適合承擔兒童游戲空間的功能。于是,為了使兒童在相對獨立的區域活動,現代意義上的游樂場變得越來越多。1951年,倫敦的一個炸彈廢墟成為英國第一家冒險游樂場。這類場所不是典型的游樂場,而是空曠的公共空間,供兒童打造屬于自己的環境。后來政府又建起“游戲街”,每周或每個月都會定時關閉街道,通常每次關閉3小時,以供孩子們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