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津是滋養臟腑、形體與五官九竅的精微
物質,最易被燥邪所傷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中醫學獨有的養生理念,為何秋冬要養陰?首先要理解陰的概念。
中醫認為,具有內守、凝聚、寧靜、涼潤、抑制、沉降等特性的物質和功能屬陰,有形可察的精、血、津液屬陰。陰津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人體之陰,能夠滋養臟腑、形體與五官九竅,也是秋天最易被燥邪所傷導致不足的精微物質。如果陰津不足,臟腑、形體與官竅都會受到損害,出現眼睛干澀、鼻干咽癢、口舌干燥等以津液分泌減少的不適癥狀,以及以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心煩舌痛等以虛熱內擾為主的健康問題。
秋季氣候多清涼干燥,而肺為清虛之臟,喜潤惡燥,故秋季易見肺燥的一系列表現,如干咳無痰、口鼻干燥、皮膚干裂等癥,素體陰虛內燥、外感燥氣疫毒,內外合燥在咽,可見咽喉腫痛;若肺津虧損嚴重,最終會導致肺痿之證。肺與大腸相表里,同屬陽明燥金,中醫認為“同氣相求”,因此秋燥時節陰津不足的人常有大腸津虧、大便干燥的表現。若胃陰不足,陰不制陽,則胃氣容易上逆而發生嘔吐、呃逆,陰虛內熱則餓了也沒食欲,中醫認為“培土可生金”,但胃陰不足,也會影響到肺陰。脾在液為涎,若脾精虧虛,涎液分泌減少,則見口干舌燥,脾陰不足而生內熱,可見大便難下。陰津嚴重不足,必會傷及肝腎之陰,可見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等肝腎精血兩虧之證,或陰不制陽、水不涵木而導致肝陽上亢,出現眩暈、中風;若傷及人體根本,可見肝腎藏泄功能失常,女子月經失調、排卵障礙,男子陽痿、遺精甚至不育。秋天養陰,目的是保持人體陰陽和諧,臟腑經絡功能正常,氣血運行有序,使人體保持健康狀態。如果不遵循自然法則,陰不能得到正確養護,就會導致陰陽失衡,產生疾病。中醫如何“養陰”?
中藥養陰。對于陰津損傷不重的人群,可選用單味或幾味具有養陰功效、性味平和的中藥泡茶。比如,滋養肺胃的麥冬、潤肺安神的百合、滋陰通便的玄參、補腎養陰的石斛等。對于陰津損傷較重,或平素體質偏于陽熱和攜帶基礎疾病的人,可根據疾病或體質服用中藥方劑達到預防或治療疾病的目的,代表方如五汁飲、沙參麥冬湯、益胃湯、養陰清肺湯等。
飲食養陰。秋季干燥,應及時補充水分,多飲溫水,適當食用梨、雪蓮果、荸薺等水分充足且能養陰生津的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辛辣之物不僅傷胃耗陰,還會影響肺氣宣發,損于皮毛,內燥與外燥相合更傷人體陰津。此外,中醫認為“藥食同源”,無論生活中常見的蔬果,還是珍貴的藥品食材,都可運用不同烹飪方法相互搭配,起到養陰效果。如五汁飲就是用梨、藕、麥冬、荸薺、蘆根分別取汁和煮水混合而成的養陰飲品。此外,還可服用百合蓮子粥、山藥紅棗銀耳湯等食療方健脾潤肺養陰。
起居養陰。秋令應當少受秋風,避風燥,注意保持居住環境濕度?!饵S帝內經》曰:“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秋天草木蕭瑟,天地間有蕭殺之氣,人們要保持平和心境,遵循晝夜節律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過度疲勞等行為消耗肝腎之精。通過適當運動,如打太極拳、八段錦等養生功法,增強人體抵抗力。秋冬運動忌大汗淋漓,容易耗氣,周身發熱、微微汗出是較為理想的運動狀態。
咽津養陰?!饵S帝內經》中有“餌舌下津令無數”可治腎病之說;《千金方》中說彭祖養生用“數數叩齒,飲玉漿”之法 ;《抱撲子》也記有“采靈液于金梁。”咽津養生法主要包括:舌抵上腭、牙齦或舌抵下顎以生津;津生后“汩汩有聲”而咽津,充分運用上消化道與眼耳口鼻的肌肉;咽津后凝神靜氣,調和氣息而養津。
需要注意的是,秋天養陰一定要辨證看待。在中醫學說和養生理念中,陰陽多指人體中的精微物質與能量。換句話說,養陰過程中,不能一味著重于陰而忽視陽,需要順應秋季燥金為主的時令特點,以顧護人體之陰來達到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