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理論是中醫診治病癥的重要依據之一,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方劑數不勝數。數千年的典籍著作中,尤以部分名方,因效用顯著,被沿用至今。本期我們梳理出以下五種分別對心、肝、脾、肺、腎大有補益的名方名藥,供讀者了解并遵醫囑使用。
天王補心丹:養心安神
天王補心丹是養心安神的代表方。其名字來源還有一則傳說:唐代高僧道宣律祖,因每日在天王殿中誦經念佛,過度勞心成疾。“天王”念他辛勞,故在夢中授予此方,專于補心,名為“天王補心丹”。后來,道宣律祖將方劑公諸于世,凡勞心之人,盡可服用。有意思的是,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中發現的唐人寫本佛經,末尾有“毗沙門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補心丸方”的記載,與傳說頗為吻合。
藥物組成:天王補心丹以補心、養心、寧心為組方思路,現售成藥普遍為生地黃、五味子、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炒酸棗仁、石菖蒲、黨參、玄參、丹參、茯苓、制遠志、桔梗、甘草、朱砂。
功效:滋陰養血,補心安神,用于心腎不足、陰血虧少所致的虛煩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夢遺健忘、不耐思慮、大便干燥等。該方主要針對陰血虧少而設,只要病機表現符合本方,臨床上對于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精神障礙類疾病等,均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常見劑型:丸劑(蜜丸)、片劑、湯劑。
注意事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兒童禁用;肝腎功能不全、造血系統疾病者禁用。脾胃虛寒,濕邪留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早飽、腹脹等癥狀的人不宜使用。服藥期間,忌飲濃茶、咖啡、烈酒等刺激性飲品。
其他補心名方:炙甘草湯、柏子養心丸、朱砂安神丸等?!?/p>
逍遙散:疏肝解郁
逍遙散出自宋代太醫局編寫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為疏肝解郁的代表方劑。相傳,其名“逍遙”取自《莊子》中的“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意為吃了此藥,肝氣順通,心情隨之變好,煩惱被拋諸腦后,可似神仙般逍遙快活。
藥物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炙甘草、薄荷。
功效:調和肝脾、疏肝解郁、養血調經,用于肝郁脾虛所致的兩脅作痛、頭痛目眩、神疲食少、心情抑郁,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等?,F代醫學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癥、乳腺增生、經前期綜合征、抑郁癥等,也可辨證選用。
常見劑型:散劑、丸劑、顆粒劑、片劑、膠囊劑、湯劑。
注意事項:月經過多者,易過敏人群,不建議服用逍遙散。服藥期間,飲食不宜過多、過飽;慎食油膩、辛辣、生冷食物;忌飲酒或食用醪糟等助濕生熱之品。
其他疏肝名方:小柴胡湯、丹梔逍遙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一貫煎等?!?/p>
補中益氣湯:補脾升陽
南宋年間,時局動蕩,兵禍連連,百姓處于饑荒、勞累、憂恐之中,病死者甚多。當時的名醫李東垣認為,很多人患病是因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所致的脾胃之傷,由此提出著名的“補脾胃、升清陽、瀉陰火”之說,并在此基礎上創制了補中益氣湯,收錄于他寫的《脾胃論》一書。
中醫認為,人體膈以下臍以上為中焦,居留在中焦之氣為“中氣”,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息息相關。一旦中氣不足,人會感覺沒有力氣,說話提不上來氣,頭暈、面色蒼白,吃進腸胃的食物也會因中氣不“固”而泄瀉。脾胃位于中焦,故“補中”多指“補脾胃”。補中益氣湯即是用來治療脾氣虧虛及中氣下陷導致的各種病癥。
藥物組成: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慢性腹瀉、便溏、脫肛、子宮脫垂,少氣懶言、體倦乏力,月經過多、周期提前或淋漓不盡等。其他如營養不良、貧血、慢性痢疾、便血、胃下垂、氣虛外感發熱不退、身倦多汗等,均可辨證選用。
常見劑型:丸劑、顆粒劑、湯劑。
注意事項:惡寒發熱表證者不宜使用;高血壓患者慎用;不宜與感冒類藥同時服用;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食物。
其他補脾益氣名方:歸脾湯、參苓白術散、四君子湯等?!?/p>
百合固金湯:養陰潤肺
百合固金湯是在張仲景《金匱要略》里百合地黃湯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演變而來。明代周子干博采眾長,首次將其載于《慎齋遺書》,并流傳至今,歷經數百年,仍是養陰潤肺的經典名方。中醫認為,肺在五行中屬金,肺氣不固則變生諸證。百合固金湯以百合、地黃等滋陰潤肺藥為主,服后陰血漸生,虛火自清,痰化咳止而收固護肺陰之效,固名“百合固金”,取其固若金湯之義。
藥物組成:百合、地黃、熟地黃、麥冬、玄參、川貝母、當歸、白芍、桔梗、甘草。
功效: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用于肺陰虛引起的咳嗽氣喘、咽喉燥痛、痰中帶血或咯血、手足煩熱、舌紅少苔等?,F代亦用于治療肺結核、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中后期、肺癌、咽炎等辨證屬肺陰虛者。
常見劑型:丸劑、片劑、口服液、顆粒劑、湯劑。
注意事項:方中含多種甘寒滋陰藥,脾胃虛弱、便溏、食欲不振者慎用。服用期間,忌煙酒及油膩、腥冷、辛辣食物。
其他補益肺虛名方:麥門冬湯、養陰清肺湯、補肺湯、百合知母湯、補肺阿膠湯等?!?/p>
金匱腎氣丸:治腎祖方
金匱腎氣丸,亦名腎氣丸、桂附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等,為東漢醫圣張仲景所創,最早見于《金匱要略》,堪稱中醫治腎的祖方,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增減藥味、改變劑量或改變炮制方法等,衍生出諸多方劑,其功效亦有所改變。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將桂枝改為肉桂,干地黃改為熟地黃,取名“八味丸”,其功效由平補腎氣衍變為溫補腎陽。南宋的嚴用和在腎氣丸基礎上加牛膝、車前子以引水下行,后世稱之為“濟生腎氣丸”。六味地黃丸也是在腎氣丸基礎上去桂、附兩味溫燥藥,余下六味柔潤之品而來,是滋補腎陰之名方。
藥物組成:古方為干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制附子;局方為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肉桂、制附子。
功效: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于腎氣虛衰、膀胱氣化不利引起的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惡寒肢冷等?,F代醫學的慢性腎炎、腰肌勞損、慢性氣管炎、高血壓、淋證、2型糖尿病等均可辨證用之。
常見劑型:丸劑、片劑。
注意事項:孕婦禁用;腎陰不足見咽干、口燥、舌紅、少苔等癥狀者不宜使用;不可過量及久服;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低鹽;忌食腥發、辛辣、肥膩食物。
其他補腎名方:左歸丸、右歸丸、五子衍宗丸、十補丸、六味地黃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