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因頭昏、頭暈上醫院檢查,后經頸動脈超聲檢查,被診斷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請問這到底是個啥斑塊?有什么危害?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科楊秉輝教授解答:動脈粥樣硬化是由于脂肪類物質堵塞在動脈血管中所致。這些脂肪類物質實際是在動脈血管壁最里層、叫做“內膜”的,變得稀松或有了細微破損后鉆入了血管壁中,但動脈管壁中又有一層纖維板層,甚是堅牢,脂肪類物質不能繼續深入,它們就堆積于內膜之下,日積月累,終于逐步突出于血管腔中,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斑塊阻礙血液之暢流,若發生于頸動脈便可能導致腦部之血液供應不足,以致頭昏頭暈;若發生冠狀動脈便可能導致心肌之血液供應不足,以致胸悶心悸等。
斑塊的危害有二:一是阻礙血液的暢流,導致下游如心腦血管等處缺血。二是破裂,這些含大量脂肪類物質的細胞、纖維素等順流而下被沖到下游較細的血管中,將其完全堵塞,導致心梗、腦梗發作。而且,斑塊破裂之時,還會引發血小板凝聚,使血液在血管中凝成血塊,一并沖至下游,阻塞更多、更大的血管,則是雪上加霜,病情愈發嚴重。
對于第一種危害,若血管被阻塞在50%以下,且無癥狀者,可繼續觀察;若阻塞在70%以上、并有相關癥狀者應積極治療。對于第二種危害,目前并無直接消除斑塊的藥物,但需加強基礎治療,包括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效控制血壓、血糖、血尿酸等,并密切觀察。若曾有心梗、腦梗發作病史,并無服用禁忌者,宜服用阿斯匹林類藥物。斑塊不斷增長,斑塊內出現空泡或表面潰瘍者,可能需考慮手術或支架等治療。
想要預防心梗、腦梗發生,必須預防斑塊的發生,故應控制脂肪類飲食的過量攝入,若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應采用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