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為什么會喜歡上另一個人,這是許多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都在探究的問題。盡管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除了一些個人特質,研究發現吸引力似乎不是隨機產生的,而是能夠預測的。有三條法則可以解釋人們為什么能找到吸引自己的人。
1.鄰近法則。這是指與你經常接觸的人更有可能對你形成吸引力,并發現你很有吸引力。這一法則的本質是“曝光效應”,人們對熟悉的人、事物、地方會表現出特殊的偏好。如果你也想讓喜歡的人對自己有好感,不妨恰當運用這個法則。具體做法:保持一定的曝光頻率,例如隔三差五就發個短信或約出來見面;有條件的可以創造機會時常一起工作和學習;一群人的聚會中,待在他的身邊,回應他的發言等。但要注意,一定要有眼力見兒,如果他一開始就對你不感興趣,甚至有些消極看法,那么增加接觸只會加深厭惡。沒有人喜歡被死纏爛打,學會和喜歡的人保持一種舒適距離。
2.互惠法則。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喜歡的人更有可能喜歡我們,而我們不喜歡的人更可能討厭我們。人的情緒常常是相互作用的,你來我往,你對我好我自然也會給你好的反饋。許多人由于害羞而不敢表達,無法讓對方看到自己對他們的興趣、喜愛,別人也就很難給予正面的回應。所以,如果有意去吸引喜歡的人,不妨多表達一些愛慕,如露出燦爛的笑容、強烈的眼神交流、開放接納的肢體語言和說些積極或有趣的話。這樣對方容易收到信號,開啟互惠模式。但也要注意,沒必要試圖讓明顯不喜歡自己的人喜歡上自己,這樣做對時間、精力和資源都會造成巨大浪費,最終導致信心的喪失。
3.相似性法則。這不難理解,有相似的成長背景、相同的興趣愛好、相融的三觀,兩個人就更能合得來。很多人也會糾結,找一個和自己相像的,還是找和自己差異很大的。雖然個性、觀點和自己對立的人很特別,短時間內會引起我們的興趣,但大多數研究發現,持之以恒的良好關系還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礎上。即使有些伴侶看起來有所不同,他們實際上也在一些重要的方面相匹配。所以,盡量接觸有相似的背景、價值觀的人,更有可能相互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