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常常會說“不行”“不要做”,以此規范孩子行為。然而,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博士斯蒂芬·吉利根說,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催眠師,他們和孩子互動時,潛移默化地給予很多暗示,總說“不”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總不被允許和接受,而且會一遍遍強化那些“不要做”的內容。所以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求具體。當孩子行為不妥時,家長對其提出的要求越具體越好。比如,希望孩子少看電視可以說“每天只能看20分鐘電視”,而不是說“別總看電視”。要知道,父母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背后是對孩子的關愛,如果能具體有愛地表達,孩子更容易做出改變。
2.說明原因。告訴孩子怎么做的同時,家長可以選擇孩子能接受的原因進行解釋,增加孩子做事的動力。比如讓孩子少看電視的同時,告訴他電視看多了會帶上小眼鏡,長大就不漂亮了。需要注意,闡述目的時要避免過度強調恐怖后果。比如“別靠電視那么近,那樣你眼睛會瞎掉”“別靠近圍欄,掉下去會摔斷你的腿”等,這類解釋可能讓孩子陷入恐懼的深淵中,變得不敢積極探索。
3.積極反饋。當孩子按照你說的去做時,多給積極反饋。反饋包括兩部分,一是針對孩子做出的努力,二是對孩子的感受予以回應。比如我們要求孩子自己動手收拾玩具,當孩子做到時,我們可以鼓勵他說“你做得真棒!”但如果收拾過程中,孩子覺得累,甚至哭鬧,家長也要及時給予反應,安慰、鼓勵,或者讓孩子休息一下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