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癢”,患者就會“抓撓摳掐”四大招式輪番上陣,甚至越癢越抓,越抓越癢。本期就來說說這個暗藏玄機的“癢”。
瘙癢通常是皮膚科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可由原發性皮膚源性疾病引起,也可由潛在的系統性疾病引起,但后者所占比例10%~50%。到目前為止,瘙癢的分類主要依據病因和臨床表現,根據慢性瘙癢管理指南(2018版)將瘙癢分為:
皮膚源性瘙癢。絕大多數皮膚病均伴隨瘙癢癥狀,其中包括免疫炎癥和過敏性皮膚病,如特應性皮炎、銀屑病、藥物不良反應和蕁麻疹等。一些皮膚源性疾病引起的瘙癢癥狀表現也會有代表性,比如銀屑病可見紅色斑塊、白色鱗屑、點狀出血,醫學上稱為“三聯征”,同時還會有指甲改變和季節規律等特點;常見的濕疹,皮疹通常對稱分布,皮損以粟粒大小丘疹為主,嚴重時其上見滲出;蕁麻疹的瘙癢明顯伴隨水腫性紅斑和風團的出現,時起時消。
感染性皮膚病包括真菌、細菌、病毒、疥蟲、虱病等,但很多人對細菌感染并不陌生,而真菌感染引起的瘙癢并不熟悉。如體股癬,皮損表現不典型時易誤診為濕疹,這時外用激素可能越搽越癢,借助皮膚科輔助檢查可以協助診斷;對于疥蟲引起的瘙癢,皮膚分布的部位也具有特征性,一般好發于身體薄嫩皺褶部位,如腹部、指縫、陰囊等部位。
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如大皰性皮膚病、皮肌炎、硬皮病等,是多因素作用導致體內T細胞和B細胞過度活化。比如皮肌炎,標志性皮疹在掌指關節伸側的丘疹,還有面部以上眼瞼為中心的水腫性紫紅色斑,常伴有肌痛無力。但很多患者會表現為皮膚的瘙癢,且瘙癢難以伴隨整體病情的好轉而減輕。
腫瘤性皮膚病包括皮膚T細胞淋巴瘤、遺傳性皮膚病魚鱗病,還有特殊人群妊娠期、老年瘙癢等。對于原因不明的頻繁瘙癢,排除可能的致癢情況后,應盡早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系統性疾病所致瘙癢。包括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慢性腎功能不全、肝臟系統膽汁淤積、甲狀腺功能疾病以及血液系統和實體腫瘤等。此類瘙癢可發生在疾病任何階段,臨床表現多無明顯特征,但瘙癢癥狀通常較頑固,這可能因系統性疾病的某種物質釋放導致。比如肝臟疾患引起黃疸淤積引發皮膚顏色改變外,也會持續激活皮膚中的神經纖維,通過信號傳導至神經中樞直達腦感覺皮層,繼而產生頑固性瘙癢;腎功能不全晚期所致周身陣發性瘙癢,大多數因皮膚干燥所致,另外腎臟過濾、代謝環境變差,大量 “毒素”蓄積不能完全由腎臟代謝,長期刺激皮膚所致。
神經源性疾病所致瘙癢。多局限性間歇性發作,常伴感覺異常,以伴神經損傷所見居多,如多發性硬化癥、脊髓梗塞、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精神障礙性瘙癢。常受情緒狀態影響,同時缺乏原發性皮損。
還有幾種疾病的重疊和共存,以及原因未定所致的瘙癢。
那么,瘙癢通過什么產生并傳遞給我們的?瘙癢的發病機制如同它表現出來的復雜感覺一樣,涉及不同的神經傳導機制。癢覺神經傳導包括外周和中樞兩類機制進行網絡式輻射。
外周癢覺神經是目前較為明確的機制,當外源性刺激皮膚引起瘙癢的感知,通過直接或間接誘導神經通路激活,隨著致癢物質的不斷激活從而加重瘙癢。這些物質不僅包含經典的組胺受體,還包括外周癢覺神經的G蛋白偶聯受體、模式識別受體以及細胞因子形成 “家族式合作”,誘發非組胺癢覺信號通路的激活,使TRP離子通道開放導致癢覺神經高反應性。
除了外周的癢覺神經表達受體,在神經傳導的中樞脊髓和腦也同樣被刺激,致癢原釋放的信號激活并釋放神經遞質,同時也上行投射到丘腦和次級感覺皮質傳遞癢覺信號。癢覺神經像蜘蛛網一樣在皮膚外周和中樞傳遞信號,在過程中同時涉及感覺、運動、情緒等多種維度,所以當瘙癢襲來,也會伴隨情緒、注意力等多種影響。
因此,治療瘙癢并不能僅僅依賴藥物解決。首先應積極尋找可疑原因,如可疑食物、藥物的問詢、查蟲和接觸刺激物等。依據瘙癢的分類和合并癥等情況開展個體化治療。
對于蕁麻疹、特應性皮炎等皮膚源性疾病,口服抗組胺藥可改善瘙癢。不過,建議使用第二代抗組胺藥時注意副作用,比如肝功能異常時,對于需通過肝臟代謝的依巴斯汀、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應減低劑量。除了抗組胺藥治療,阿片樣受體拮抗劑、羥氯喹和沙利度胺等免疫抑制劑在伴有慢性瘙癢的多種皮膚源性疾病也有應用。特別要注意用藥期間的副作用,可以詢求皮膚科醫生合理搭配。對于系統性疾病相關的瘙癢,建議積極控制原發病,同時采取局部和系統治療,如膽汁淤積性肝病引起的瘙癢。
除了藥物的選擇,保濕是性價比最高的投入。對于糖尿病和腎臟疾病以及大部分老年人的瘙癢,一部分重要因素是皮膚干燥,因此局部外用保濕霜,可以減輕皮膚干燥癥狀,促進皮膚屏障的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