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類大眾運動的普及,崴腳發病率逐年上升。有調查顯示,骨科急診中有7%~10%的患者是崴腳,年輕運動員中有30%崴過腳,我國平均每年每30個人中就有一個崴腳。發生崴腳后,大多數人并沒有把它當回事,認為養一養就好了,少數人即使選擇去醫院就診,也不過是拍張“片子”看看有沒有骨折和脫位,這些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崴腳不是小事兒!”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趙峰說,崴腳,醫學上稱為外踝韌帶損傷,是發病率最高的運動損傷之一。崴腳后沒有骨折或脫位,并不代表沒事,還有一些損傷是“拍片子”發現不了的。約70%的人在隨后會經歷踝關節不穩感或反復崴腳,長期以往可引發關節內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如軟骨和骨軟骨的損傷、慢性滑膜炎癥,加速踝關節的老化,導致踝關節骨關節病的發生。嚴重者甚至要采取踝關節置換或踝關節融合,才能緩解走路疼痛。
為什么踝關節容易受傷?趙峰表示,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關節的兩側有韌帶加固,是人體承受力量最大的關節之一。但從韌帶的角度看,跟腓韌帶呈圓柱形、條束狀,比髖膝關節的韌帶細很多,運動時踝關節韌帶也就成為人體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再加上踝關節內側韌帶是三角形結構,比外側三根獨立的韌帶更強韌,所以大多數崴腳是踝關節內翻,即外側踝韌帶損傷。打個比方,踝關節就像一個馬鞍,兩條韌帶就像馬鞍兩邊的綁帶。如果出現崴腳,不管是踝關節內翻還是外翻,都會損傷韌帶,尤其當韌帶斷裂,人在馬上肯定不穩。
為何有人運動時總崴腳?趙峰表示,根據踝韌帶損傷程度可將情況分為三個級別:一度,韌帶拉傷;二度,韌帶部分撕裂;三度,韌帶完全斷裂。前兩種情況,經過一段時間休養,韌帶會慢慢愈合。這也是大多數人崴腳后的選擇,但沒有經過專業治療,自主愈合后踝韌帶強度往往下降,踝關節穩定性也不足。對于經常運動的人群來說,容易出現反復崴腳。有文獻顯示,踝關節韌帶損傷后,即使經過治療,仍有20~40%遺留疼痛,81%復發,26%經常扭傷。
崴腳急性期會迅速出現腫脹、劇烈疼痛、瘢痕、活動受限等癥狀,嚴重者患肢不能負重行走。此時應采用RICE原則處理:R是休息(Rest),停止用受傷的腳踝踩地,行走時可以拄拐,將身體重心落在健康腳踝。I是冰敷(Ice),讓受傷部位溫度降低,減輕炎癥反應和肌肉痙攣,每隔1~2小時用冰毛巾或冰水混合物的冰袋敷在損傷部位20~30分鐘。48~72小時后,再采取一些理療或溫水浴等溫熱療法。切記溫水浴不要超過40℃,禁止用熱毛巾敷或用熱水浸泡受傷的部位。C是加壓(Compression),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受傷的踝關節,減輕腫脹。不要包扎過緊,妨礙足部血液循環。E是抬高(Elevation),將患肢抬高于心臟位置,減輕關節腫脹,促進恢復。處理后要盡早到醫院足踝門診或運動醫學門診就醫,由醫生對踝韌帶損傷情況進行判斷。
對于容易崴腳的人來說,如果有以下幾點情況之一,建議盡早就醫:1.內翻應力試驗,即兩只腳同時向腳心內翻,雙側對比,如果有一只腳內翻更明顯、角度更大,說明可能會有慢性韌帶損傷問題。2.出現反復崴腳的情況,每年2~3次及以上。3.運動時踝關節外側有疼痛感,或有按壓痛。
平時做好三點可預防崴腳:1.加強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推薦練習彈力帶抗阻內外翻和屈伸動作(如圖,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科康復組供圖),練習提踵也可以。2.避免疲勞運動。疲勞時肌肉反應差,肌肉不能很好保護關節。3.曾經崴過腳和經常打籃球的人,建議穿高幫鞋,保護腳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