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量吃魚有益健康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如今市面上魚的種類不少,很多人不知道挑哪種、怎么烹調更好。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舜勝表示,從營養角度來說,魚基本都富含優質蛋白質和多不飽和脂肪酸,但若論食用安全性和口感,不同魚之間是有一定差距的,具體如下:
安全角度
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根據汞等重金屬污染情況,將魚分為三大類:最佳推薦、一般推薦和不推薦食用。陳舜勝根據我國實際情況進行了細分,大家可以參考。
最佳推薦,每周2~3份(約226~339克,2~3個手掌大小):鯧魚、淡水鱸魚、龍利魚、羅非魚、三文魚等海魚,草魚、武昌魚等草食性或上層淡水魚;
一般推薦,每周1份(約113克,1個手掌大小):石斑魚、銀鱈魚、黃花魚、大比目魚、鯛魚等海魚,青魚、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等雜食性淡水魚;
不推薦食用:大西洋馬鮫魚、大目金槍魚等海魚。陳舜勝解釋說,隨著食物鏈的傳送,水體中的有機質、浮游生物、小型草食性魚類、大型肉食性魚類所含的污染物濃度逐級增高,呈現出明顯的生物放大效應。雖然出于安全性考慮不建議食用上述魚類,但像大目金槍魚這種味道美味的,偶爾食用一次也可。
口感角度
許多人不愿意吃魚多是因為挑刺煩惱,又擔心吃的時候被卡住。實際上,魚肉中零零散散的“小刺”其實是魚的肌間刺,刺多的魚吃時一定要注意。
刺少的魚:龍利魚、銀鯧魚、銀魚、沙丁魚、羅非魚、黑魚、鯰魚、鱖魚、鱸魚等,吃起來方便,尤其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
刺中等多的魚:青魚、草魚是鯉科的淡水魚,但肌間刺相對較少,加上魚體較大,挑除也比較容易。
刺多的魚:一般情況下有鱗魚比無鱗魚刺多,尤其是鯉科的淡水魚肌間刺較多,比如鯽魚、鯉魚、花鰱、白鰱。此外,鰳魚、鰣魚、刀魚(刀鱭)、鳳尾魚等刺也比較多。
烹飪方法
魚的吃法五花八門,不同烹調方法對健康的影響不一樣,適用的魚也有差別。
最推薦:以清蒸、清燉為上佳,沒有烤焦的少油烤制也可以。這些烹調方式都可以在高效保留魚類中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營養素的同時,不給身體帶來過多負擔。適合清蒸的魚有江團、鱸魚、鱖魚、黃花魚等,且這些魚的刺較少,肉質嫩,口感佳,腥味淡。
一般推薦:做湯和紅燒。前者熬煮時間較長,會破壞部分營養,后者往往會加入很多油和鹽。煲湯常用的魚有黑魚、黃魚、鯽魚等,鮮味物質能充分分散在湯汁中,濃醇鮮美。紅燒適合鮮度稍差或腥味較重的魚,如鯉魚、白鰱、鱔魚、草魚、帶魚等。
最不推薦:油煎和油炸。歐米伽3 脂肪酸在油炸、油煎后的烹調保存率較低,膽固醇氧化較為嚴重。同時,過高溫度的烹調還會生成多種脂肪氧化產物、雜環胺、多環芳烴等有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