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項納入5萬多人的研究發現,全球約有11%的人口常出現與進餐相關的腹痛,尤其在18~28歲的年輕人中最為常見,他們更容易出現飯后腹瀉、腹脹、便秘等癥狀。
在某些情況下,飯后腹痛可能與飲食不當、劇烈運動有關,比如過量食用生冷刺激,或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排除常見外界因素后,腹痛還可能與某些疾病有關,需要引起重視。
消化不良。表現為餐后飽脹、中上腹痛或燒灼感,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前者一般病因明確,比如消化性潰瘍、惡性腫瘤或糖尿病等疾病;后者就是平時最常提到的消化不良,胃鏡檢查無法發現異常,也難以查出器質性病變等原因。如果45歲以上的人,出現消化不良癥狀進行性加重或消瘦、貧血、黑便、吞咽困難等,需全面排查器質性病因;45歲以下、無上述癥狀者,可進行胃鏡檢查以及幽門螺桿菌檢測。
胃潰瘍。多見于季節交替時,主要表現為長期反復發生的慢性腹痛,疼痛多發生在飯后0.5~1小時內,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病情較重者還可出現嘔血、黑便,任何年齡段都可發生,但以40~60歲最為多見。懷疑胃潰瘍時,患者需及時進行胃鏡檢查及幽門螺桿菌檢測。
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十二指腸-胃反流等因素均可導致慢性胃炎,以幽門螺桿菌感染最常見。長期飲用濃茶、烈酒、過于粗糙的食物,也可導致胃黏膜的反復損傷。但大部分患者通常無癥狀,可能出現餐后中上腹隱痛、飽脹、反酸、惡心等。
胃癌。大部分早期胃癌患者無明顯癥狀,少數人可有飽脹感、消化不良等輕微不適,常被認為是普通胃炎而被忽視。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類似胃炎、胃潰瘍的癥狀,比如上腹隱痛,往往在餐后比較明顯。此外,還可出現食欲減退、反酸、惡心嘔吐、黑便及體重下降等癥狀。
慢性腸系膜缺血。常發生在患有心臟病、周圍血管病的老年人身上,典型癥狀是腹痛,多出現在餐后15~30分鐘,1~2小時后疼痛逐漸減輕,但定位不明確。隨著疾病進展,癥狀可逐漸加重,呈現持續性鈍痛和痙攣性絞痛,蹲位、俯臥位時疼痛可減輕。
腸易激綜合征。腹痛、腹部不適是腸易激綜合征的主要癥狀,可在進食后出現,但較少在夜間發作,排氣或排便后可緩解,以中青年(18~59歲)最為多見。食物過敏、不耐受等飲食因素、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均可誘發或加重癥狀。
除上述疾病外,有些急性疾病也以飯后腹痛為主要表現,但起病急、進展快,需立即就醫。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時,上腹部常有刀割樣疼痛,并迅速蔓延至整個腹部,出現板狀腹,即肚子像木板一樣硬;急性膽囊炎一般在吃油膩食物后發生,主要表現為右上腹絞痛,有時會向右肩、右腰背部放射;暴飲暴食或大量飲酒可導致急性胰腺炎,腹痛主要位于左上腹,劇烈且持續,伴有惡心嘔吐,但嘔吐后疼痛不緩解。因此,一旦頻繁出現飯后腹痛或不適時,無論是懷疑飲食,還是疾病引起,都應及時去醫院就診,避免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