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研究發現,當人的脾臟出現問題時,心臟會受連累,心臟病發作后的修復也會受到影響。
中醫認為,脾與心關系密切。脾主運化,被稱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心則主血脈和藏神,起著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被稱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與脾的關系主要體現在血液生成和運行兩方面。若脾不能正常運化食物,一方面會導致心血生成不足;另一方面,脾氣虛弱,會使心氣不足,推動無力,導致心血運行不暢。若脾不統血,會影響心主血脈的功能,血溢脈外,導致出血,失血過多,會形成瘀血,甚至繼發心血不足,出現胸悶、心悸、食欲不振等心脾兩虛癥狀。反過來,若心的氣血不足,則不能榮養心神,無法調控脾的運化和統血功能,可能出現脾失健運或心脾兩虛等問題。
那么,大家可通過哪些癥狀看出脾不好,要及時護心呢?臨床上主要看兩點:一是脾氣虛,多表現為倦怠乏力、飲食減少、大便溏薄、面色萎黃、四肢無力,嚴重時還可能出血、內臟下垂,舌淡、苔薄、脈弱等;二是脾陽虛,較脾氣虛者癥狀更重,還有形寒怕冷、腸鳴、腹痛等問題,每當受寒或飲食不慎,癥狀就會加劇,甚至出現水腫,且舌淡、苔白、脈弱。脾氣脾陽不足,會影響心氣、心陽、心血的生成和運行,大家若有以上表現,建議及時就醫,請醫生辨證施治。
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脾的功能,從《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著作中都可見一斑。清代名醫黃元御特別注重調理脾的樞紐功能,認為如果一個人脾虛,整個人的氣機升降都會出問題,正所謂“脾氣虛弱則中焦運化失常,百病由生。”日常養脾應先從吃入手,“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即少吃酸味食物,以免助長肝氣,使肝氣有余而克犯脾土。另外,根據五味入五臟的原理,甘味入脾,可多吃些甘淡之物,如山藥、紅薯、南瓜及五谷雜糧等。平時還要多動,動能生陽,促進脾氣升清和脾的運化,使氣血充足,濡養五臟,避免久臥久坐。上班族可用手掌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摩腹,30圈為一組,每天做5~6組,有助養脾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