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許多“聰明”的動物都有著較大的“頭身比”,如犬、鯨魚、海豚、大象等,大腦體積相對較大。人類也是如此,相較于體型相近的動物,人類的大腦大了7倍。有科學家認為,人類正是憑著出眾的腦容量,才從靈長類中脫穎而出。但最新研究卻發現,人類的腦容量正在變小。
人類腦容量在不斷變化
近期,美國科學家為了研究過去1000萬年間人類腦部的演化情況,觀察了985塊人類頭骨化石與骨骼標本,結果發現,大約200萬年前,人類的腦容量開始迅速增大,從原本450毫升左右,幾乎翻了兩番,直到大約3000年前,人類的腦容量又開始快速下降。
對于人類腦容量的迅速擴大,科學界有比較充分的解釋。很多科學家認為,這是飲食導致的——2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開始食用肉類。北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海波解釋:“有研究發現,人在用腦的時候,腦細胞的代謝速度會增加,相應區域的腦血液量也會增加。”這意味著,大腦運作是需要大量耗能的,高熱量的肉類食物可以為人類提供更多的能量,支持大腦的運轉。此外,隨著人類對探索世界的需求越來越大,用腦需求也越來越多,大腦自然會發育得越來越完備。
但對于近3000年來人類腦容量縮小的原因,科學界爭論不休。一些專家認為,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發展,人類更加依賴集體智慧,即使不在自己大腦里儲存全部信息,也能維持日常生存,且腦部是大量耗能的器官,縮小尺寸可為整個身體降低能耗。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類的大腦就越來越小了。
不少人認為,大腦變小后,人類智力會下降。陳海波有不同的看法:“大腦體積和智慧的關系很復雜。腦容量越多,不一定代表智力發育越好。”腦容量不是決定智力的唯一因素,智力發育還跟腦回溝褶皺有關,褶皺加深能增加大腦表面積,進而增加腦細胞量。“我們一般認為,近代以來人類變得越來越聰明了。”陳海波說,社會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人類必然是越來越聰明。雖然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依賴集體智慧,但這些集體智慧實際上也是建立在個體智慧之上的,人類是科技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個體的飲食、居住環境、生活狀態和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尤其是飲食方面,越來越注重營養均衡。“這些都是有益大腦發育的。”陳海波指出。
警惕“數字健忘癥”
雖然腦容量縮小并不意味著智力降低,但近些年來,互聯網快速發展,電子產品不斷迭代,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沖擊著人類的大腦。有調查發現,91%的消費者依賴互聯網和數字設備,作為大腦存儲功能的延伸;近一半(44%)的受訪者表示,智能手機里存儲著他們需要記住的所有事項。該調查表明,網絡時代中人們越來越多地把大腦記憶信息的功能轉移給了數字設備,這可能導致自身記憶力越來越差。
2015年的一項針對歐洲多國6000名成年人的研究也顯示,1/3的人在找尋某個信息時會首先依靠計算機,而不是努力回憶,其中英國人80%都會“先上網查”。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瑪利亞·溫伯博士指出,人在回憶信息前直接上網搜索的行為會阻止長期記憶的建立,令大腦的發展停滯不前。這種現象被稱為“數字健忘癥”,也有人將其稱為“谷歌效應”,它表明,人類對科技的依賴已經達到了一定地步,一些工具被視為人腦的延伸。
互聯網和電子產品除了會影響記憶外,還可能對人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卡爾在其所著的《淺?。夯ヂ摼W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什么》一書中直言:“我們正在逐漸喪失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他認為,互聯網鼓勵我們“蜻蜓點水”般地從多種信息來源中廣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追求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產量最優化、消費最優化——互聯網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人類,我們對瀏覽和略讀越來越得心應手,但是正在喪失專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說:“僅從現象上來看,人類的思維方式明顯因使用互聯網而發生了很多變化。”首先,注意力跨度越來越短。智能手機隨時隨地都能接收信息,人們的專注力常常被突如其來的信息打斷,久而久之,維持長時間注意力的能力就會下降。其次,拖延癥越來越普遍?;ヂ摼W讓娛樂變得觸手可及,很多人的拖延癥就是因為“懶惰”,會先做那些輕松的事情,習慣將難的事情放一放,最終導致在有限的時間里粗略地完成難的事。最后,抽象思考、邏輯思辨的能力變差。抽象能力往往是通過讀書來獲得的,但如今,很多人放棄了閱讀,偶爾在網上看一些文章,也只是瀏覽,而非閱讀,使大腦進入懶惰狀態,影響抽象思考、邏輯思辨能力。
“注意力、抽象思考和邏輯思辨的能力是人類獨特的東西,如果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只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那我們將會失去很多。”胡泳說,任何一種需要成果、對人類發展有利的活動,都需要做事的人有高度的注意力、抽象思考能力、邏輯思辨能力。藝術家如果沒有這些能力,就不可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科學家如果沒有這些能力,也不可能有新的發現。“如今,很多人做點事情動輒就走神,或在面對難題時下意識逃避,長久發展下去,會讓未來的智力大打折扣。”
主動用腦防老癡
腦部保健是很復雜的科學,既要從生理機制上保證其運轉,也要從思維方式、認知模式上進行適當的開發。
首先,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要盡量做到營養均衡,常吃深海魚、雞蛋和綠葉菜類,同時保證足量飲水。“大腦運作對能量、營養的需求都較高。”陳海波解釋說,如果飲食攝入不夠,會導致大腦無法正常運轉。另一方面,要進行適當的運動,保證良好的作息。規律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可以讓大腦得到較好的保護。
其次,要勤用腦。“人體很多功能都是用進廢退的。”陳海波說,如果長時間不鍛煉,身體肌肉就會萎縮,同理,長時間不用腦會降低腦細胞代謝速率,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就會優先供給其他器官,久而久之,腦細胞的功能就會下降。尤其是成長發育期的孩子,多用腦才能充分開發智力。到一定年齡后,大腦開發得差不多了,多用腦可能無法提高智力,但能起到保持腦細胞活性、維持智力水平和基礎認知功能的作用。陳海波介紹:“有研究顯示,同樣年紀下,經常用腦的老年人患老年癡呆癥的幾率更低,智力減退的時間也比同齡人推遲5年左右。”
胡泳則認為,要想保證腦部健康,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有主動性。“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它讓娛樂變簡單的同時,也讓創造、思考、操作手段等變得更方便。”但胡泳強調,做決定的主體還是人類自己,我們要學會正確分配時間,做好重要性排序。如果想要取得一些成果,對人生發展有比較長遠的規劃,就應該掌握主動性,正向利用互聯網等科技工具,主動去動腦、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