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草莓籽、魚群、蜂巢或是網絡上的“密集圖片”你是否會感到頭暈、惡心?相信不少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密集恐懼癥”這個詞也被大家廣泛傳播。
其實,在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中,并不存在“密集恐懼癥”這個診斷,它可能不屬于恐懼癥,因此稱為“密集厭惡反應”更合適。其主要表現為,看到密密麻麻物體如蜂窩、蓮蓬、海綿后,出現焦慮、恐懼、緊張、厭惡等,還會感到頭暈、惡心、出汗、頭皮發麻、手腳麻木、起雞皮疙瘩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昏厥。這種現象在人群中很普遍,2013年的一項調查中,有 16% 的參與者表示對蓮蓬頭感到不適和厭惡。
人為什么會對密集物體反感?有學者認為,對密集的恐懼是一種本能,也叫“趨避效應”。因為密密麻麻的、有高對比度的視覺刺激,會被大腦處理為“很危險”,而其源頭,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密集恐懼來源于我們對寄生蟲和傳染病的厭惡。有研究者認為,許多致命的傳染病如天花、風疹、斑疹傷寒、猩紅熱和麻風病等,都會在患者皮膚上形成不規則或大致呈圓形的膿皰團。當人類或動物皮膚出現這類圓形簇集圖案時,極有可能意味著病原體的出現。那些能發現此類線索的人就會主動逃離,降低感染疾病的風險。因此,人類在進化上就對簇集圖像感覺厭惡,避而遠之,這是正常適應性反應的一種夸大和泛化。
第二種說法是,密集恐懼可能是為了避免受有毒動物的侵害。有研究發現,那些可引起密集恐懼的物體具有相對高的對比度,如一些劇毒生物(蛇、蟾蜍等)的花紋。這些花紋圖案可引起一些人的偏頭痛。同樣根據進化論,那些能夠發現有毒生物體的人類更有生存優勢。
于是,每個人都有密集恐懼的傾向,是為了對那些進化過程中傷害過我們的事物保持警惕,幫助我們遠離可能導致感染、傳播疾病、腐爛或有毒的東西。從這個角度看,對密集的反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
如果你有比較嚴重的“密恐”,會出現強烈的身體反應,建議到正規的心理治療機構,通過“暴露療法”來治療,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逐步直面引起恐懼或厭惡的物體或情境。如果反應較輕微,大可不必把它當作疾病,這是我們適應自然、規避風險的一種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