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體系,家庭一直是構筑人類社會以及經濟體系的基石。然而,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自1990年以來,我國“一人戶”家庭從6%不斷攀升至2018年的17%,到了2020年,全國共有家庭49416萬戶,其中一人戶家庭超過1.25億,占比超25%,達到歷史新高。
有享受有感傷
日前,一檔綜藝節目里,62歲女演員劉雪華的獨居生活備受關注。她是當年紅極一時的瓊瑤劇女主角,后來在《甄嬛傳》等多部劇里飾演過太后。然而,如今的她,老公離世,無兒無女,已經一個人過了近十年的“宅女”生活——除了工作,幾乎不出門,家里的電視24小時開著,以驅散一個人的寂寞,手機只會用來打電話、斗地主,家里的智能電器都被用成了“傻瓜機”……她曾經風光無限,走在新潮的演藝圈,如今卻與社會脫節了,一個人承受著孤寂。這一生活方式讓為數不少的觀眾覺得很感傷。
然而,36歲的城市白領小李卻有自己的想法:“獨居不是根本問題,問題是如何規劃好自己的生活。”她在天津工作多年,在33歲之前,她的生活里除了工作,就是相親,但一直沒能找到心儀的對象。后來,她和兩個閨蜜商量后,三人在同一個小區購置了房子,基本三家人過成了“一個家”,每天有空就會一起吃飯、看劇、做瑜伽。小李說:“我的性格不適合組建家庭,我喜歡自由、獨立、有空間感的生活,平時有朋友聯絡,也不會孤單。生活始終是自己的,一個人也能過好,我很享受!”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任遠表示,我國一人戶家庭主要由年輕人一人戶家庭和老年人一人戶家庭兩部分構成。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發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單身青年達2.4億,其中超7700萬人處于獨居狀態。近期有網絡調查報告顯示,“90后”獨居人群幸福感超過孤獨感,且女性更享受獨居生活;超過六成“90后”有意向購房獨居、超七成獨居人群有自己的寵物。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近一半身體健康的老人更愿意與子女分開、獨立生活。
被迫獨居才需擔心
有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獨居青年是主動選擇獨居生活,原因包括“想有自己的隱私空間”“一個人生活更方便”“不想受他人作息影響”等。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湯永隆表示,一些年輕人為了待遇更優的工作或實現理想,會到大城市去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自然而然地推遲了結婚生育,跨地區就業、工作需要只能自己居住等,使得獨居人數增多。
老年人獨居的原因,主要與喪偶和空巢有關。目前我國女性平均壽命普遍高于男性,且結婚時女性年齡通常小于男性,隨著年齡增長,家庭中男性往往會先于配偶因疾病等原因離世,就會造成獨居老人中以女性居多。一些人在離婚后不會再婚,也構成了獨居群體的一部分。
任遠表示,家庭規??s小和結構變化帶來的獨居人口增加,是社會變遷的必然產物。選擇獨居不一定是被迫,從客觀層面來說是個體選擇多樣化的體現,主動選擇獨居一般會提高生活福祉。而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因為貧窮、喪偶等因素被迫獨居。
湯永隆說,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重視家庭文化的傳統,隨著時代變化,“一人戶”比例上升正在重構家庭和社會,也折射出人們在心理認知和思想觀念上的轉變。獨居雖然在短期內看沒有太大問題,但從長期來看,獨居者在遇到困難時通常有更多生活壓力,如果缺乏社交和幫助,沒有很好的感情寄托或情感支撐,長此以往容易產生焦慮、孤單感,甚至患心理疾病。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獨居更多屬于一種周期性的生活狀態,非長久之計。尤其對老年人來說,因為失去子女、喪偶等原因被迫獨居的老人,生活狀況常十分困窘或無奈,往往需要社會援助。此外,老年人通?;加懈哐獕?、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如果突發急性心?;虻脱堑?,很容易導致肢體性障礙、意識不清、跌倒、昏厥等,獨居面臨很大的健康風險。
提供有力的社會支持
隨著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速,全球范圍內都出現了一人戶家庭數量增加的情況。專家們認為,對目前的中國來說,一人戶家庭大規模增加會給社會帶來許多新的挑戰,例如,家庭養老供給不足、能否得到心理慰藉、影響生育和人口發展……任遠說,僅以好或壞來定性一人戶家庭增多現象太過簡單,國家應積極制定相應政策以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為不斷擴大的獨居群體提供有力的支持。
任遠說,對于獨居青年,要尊重其對生活方式的自我選擇,同時幫助有成家意愿的青年提供構建家庭的社會環境。例如,有些年輕人是因為經濟收入水平或受教育程度不高難以找到合適的配偶,那么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促進人口的就業和經濟收入,是幫助單身未婚人口步入家庭的最好途徑。
湯永隆表示,對獨居老年人來說,更需要社會組織的積極投入。例如,多發展更加便捷、可靠、完善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社區送餐服務,提倡裝智能水表、門磁系統、養老機器人等聯網智能化設備;多建設托老機構、養老院等基礎養老設施;對向子女居住地遷移的獨居老人,完善跨城市醫保銜接,提供移居的政策支持等,有助于加快兩代家庭融合,解決老人獨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