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者王永(化名)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在體檢時發現胃里長了7個息肉。在此之前,王永本人也曾因胃息肉住院治療。
到底什么是胃息肉,它究竟有什么危害?我們又該如何預防?
一家人大多有腸胃病
王永今年37歲,兩年前因為腸胃不適前往醫院體檢。在做腸胃鏡檢查時,醫生告訴他,其胃中長了3個息肉,約有花生米大,當即做了微創手術切除。
近日,其65歲的父親胃部有灼熱感,有易噎、噯氣、消化不良等癥狀。
2月8日,其癥狀加重,服藥幾天后無好轉,遂前往鄭州人民醫院就醫。
經腸胃鏡檢查發現,其胃中有7個大小不等的息肉,醫生和王老先生進行充分溝通后,實施了和王永類似的治療方法。
鄭州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馮軍安叮囑他,術后飲食要從流食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飲食、軟食、普食,禁食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飲料,禁煙酒,定期復查。
“我父親年輕時就有胃病,我家姐弟四個,有三人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胃灼熱感,等空閑時,我會帶其他家人也去做一下胃腸鏡檢查。”王永說。
腺瘤性息肉癌變風險最高
鄭州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王郁杰表示,胃息肉醫學標準術語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變,一個家族中父親有消化道息肉,其子女有相關疾病的概率會增加。
部分患者屬胃腸道息肉病,其息肉個數多達100個以上,這種病人往往屬于家族性遺傳。
消化道息肉到底是怎么來的?王郁杰說,息肉的發生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抽煙、喝酒、遺傳、幽門螺桿菌感染等,食用較多紅肉、腌制品、油炸食品,食用較少的蔬菜水果、肥胖等也會提高罹患胃息肉的風險。所以,隨著年齡增長,消化道息肉發生率逐漸增高,40歲以上者是高發人群。
消化道息肉是否會癌變?王郁杰告訴大河健康報記者,息肉包含多種病理類型,常見的有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胃角腺瘤性息肉等,不同類型的息肉癌變率不同。其中腺瘤性息肉癌變風險最高,但發生率也不是100%。
發現胃息肉需盡快切除
經內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該方法治療簡便,損傷小,費用低,多數為一次性治療,少數需分次切除。
經常鍛煉身體、盡量少吃高脂高糖類食品、戒煙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可有效預防消化道息肉的發生。
王郁杰介紹,40歲以上人群要進行定期檢查,如果發現息肉及早切除,就可以打斷這個疾病進展,所以胃息肉發現后實施切除術很有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胃息肉,腸息肉與癌癥的關系更為密切。
王郁杰表示,建議5年到10年要進行一次腸胃鏡的整體檢查,消化道息肉易感人群腸胃鏡檢查頻率最好縮減至3年至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