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兩顆牙齒間塞著“滿滿當當”的牙齦,但有些人照鏡子時發現自己的牙縫里有個“黑三角”,不僅看起來不衛生,說話還有點“漏風”。
在外形上,牙齒的特點是朝向根部逐漸收窄。因此,當牙齦無法完全填充牙齒之間的縫隙時,便可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黑色空洞三角形,也叫“開放性齦楔狀隙”,多見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口腔上皮變薄,牙齒間隙變寬,牙齦也會出現生理性退縮,平均每年降低約0.012毫米,降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出現黑三角。但臨床中,不少黑三角是牙齦的病理性退縮造成的,常見以下3種原因。
刷牙有問題。如果平時刷牙方式不對或不注重口腔衛生,牙齒之間便會滋生細菌、堆積牙結石,從而不斷刺激牙齦,引發牙周炎,造成牙齦萎縮。但即使如此,刷牙也不能太用力。牙齦對機械刺激比較敏感,長期用力反復橫刷同一部位,也可導致牙齦受損、退縮,出現黑三角。
牙槽骨喪失。牙周疾病、骨質疏松癥以及其他疾病都可能導致牙根附近的牙槽骨喪失,附著在牙槽骨上的牙齦也會隨之退縮。一旦相鄰牙齒的接觸點距離牙槽骨超過5毫米時,便會形成黑三角。需要提醒的是,與不吸煙的人相比,吸煙人群的牙槽骨喪失風險成倍增長,黑三角出現風險也極大升高。
不當治療。正畸加力過大、牙冠修復外形不佳導致食物嵌塞,均可引發牙齦萎縮;正畸后的兩個牙根之間距離變長,也有可能出現黑三角。
這個額外的黑三角對食物殘渣的“吸引力”很大,易導致細菌滋生,加重牙結石和牙菌斑,破壞局部牙周組織,導致牙齒松動,甚至可通過牙周炎引發全身性問題。
由于牙齦組織難以再生,黑三角無法自行修復,患者應盡快就醫。因牙齒不齊等牙齒移位造成的黑三角,可能需要矯正治療,比如將牙齒側緣修直后,搭配矯正手段關閉剩余牙縫,也可通過樹脂修復或制造新牙冠或貼面,改變牙齒鄰面形態,消除黑三角。通過注射玻尿酸、透明質酸等方式也可增大牙齦覆蓋體積,改善黑三角,但安全性有待觀察,且無法長期維持。
需要強調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牙間黑三角都能通過治療解決,最關鍵的措施是預防。除了正確刷牙外,可適當使用牙縫刷、牙線等輔助工具,戒煙也十分重要,讓牙齒健康得到全方位“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