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50歲是健康分水嶺,很多中老年朋友也是從這個年齡段開始,稍微干點重活或熬夜加班就會感到疲勞,并且隨著年齡增長,疲勞越來越難以緩解。有研究顯示,全球22.5%~89.5%的老年人曾感覺身體疲勞,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疲勞。近期,《老年學雜志》刊登的一項對近3000名60歲以上參與者的新研究發現,身體易疲勞性是健康的關鍵指標,可以預測未來3年內的死亡風險。
易疲勞,死亡風險高兩倍
上述研究由美國匹茲堡大學開展,研究人員對兩代人平均追蹤了2.7年,并進行了“匹茲堡疲勞量表”調查。該量表是經過驗證的一種自我評價問卷,可用于評估60歲及以上人群身體和精神的易疲勞性,涵蓋10項活動:①悠閑地走30分鐘;②輕快或快步走1小時;③輕微的家庭活動(清潔、烹飪、除塵、整理、烘烤、鋪床、洗碗、給植物澆水)1小時;④繁重的園藝或戶外工作(割草、耙地、除草、種植、鏟雪)1小時;⑤看2小時電視;⑥靜坐1小時;⑦中等到高強度的力量訓練(手持重物或大于5磅的器械、俯臥撐)30分鐘;⑧參加社會活動(聚會、晚餐、打牌)1小時;⑨舉辦社交活動(不包括準備時間)1小時;⑩較高強度運動(慢跑、徒步旅行、騎自行車、游泳、揮拍類運動、跳舞)30分鐘。參與者根據自身情況對每項活動打分,從不疲勞得0分,輕度疲勞得1分,一般疲勞得2分,中度疲勞得3分,重度疲勞得4分,極度疲勞得5分。得分相加,若≥25說明身體易疲勞。
上述研究對參與者追蹤到2019年底,避開了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對死亡率的影響,并在排除抑郁癥、先前存在或潛在的絕癥、年齡和性別等各種影響死亡率的因素后發現,與得分低于25分的參與者相比,得分≥25分的參與者在完成量表后2.7年內死亡的可能性高出2.3倍。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項將身體易疲勞性作為早期死亡風險指標的研究。容易疲勞的人死亡風險高,反之也說明,不容易疲勞的人更長壽。
“該研究再次證實,疲勞性是一個很重要的健康指標。”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疲勞抑郁門診專家劉占東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疲勞早已引起醫學界的重視。近年來,有關疲勞的科學研究越來越多,結果都表明疲勞與很多健康風險增加有關,包括死亡率上升、殘疾風險升高及身體衰退風險增加。
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乏力門診專家任菁菁也認為,上述研究證明身體易疲勞性是老年人死亡的一個強有力的獨立指標,通過評估疲勞程度,預測患者的預后和死亡風險,具有啟發意義。不過,上述研究針對的是白人長壽家庭,我們也應該對國人開展相關前瞻性研究,為大眾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過度疲勞往往是疾病前奏
“很多人認為疲勞不是病。”劉占東表示,在疲勞抑郁門診中,多數患者起初都不把疲勞當回事兒,認為只要休息就會好轉,直到疲勞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才來就診。經常容易感到疲勞,可能預示著身體和認知功能下降,并可能合并結核病、甲狀腺疾病、心肺疾病、風濕性疾病、血液性疾病、糖尿病、腫瘤、營養不良以及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臨床中合并抑郁癥的情況較為多見。如果患者疲勞持續十年以上,恢復起來可能會困難。
劉占東介紹,疲勞可分為腦疲勞和身體疲勞,其中腦疲勞患者占比較大。身體疲勞,即沒有任何原因的全身倦怠乏力、肌肉酸痛、關節疼痛、新發頭痛、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復、體力勞動后連續24小時身體不適等。腦疲勞的人除了軀體表現,還有明顯的腦疲勞癥狀,如一用腦就頭疼、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等,通常與壓力、長時間用腦過度、睡眠不佳等情況相關。
英國心理學家貝弗里奇說:“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若疲勞狀態未能及時消除,就會轉為過度疲勞,而過度疲勞往往是疾病的前奏,也是猝死的隱患。”任菁菁表示,疲勞是多種疾病的常見軀體癥狀,也是各類疾病的未分化階段,病因繁多,涉及人體各個系統。長期過度疲勞且無法緩解,會導致消化功能減退、新陳代謝減緩、免疫力降低,使人體多個器官面臨疾病的威脅。因此,研究過度疲勞與死亡風險的關聯十分重要,研究結果或可指導臨床醫生對疲勞患者進行適當干預。遺憾的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將疲勞程度納入臨床身體狀態或死亡風險評估參考因素??梢灶A見,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疲勞程度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未來臨床會考慮將疲勞程度列為衡量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
那么,該如何自測疲勞程度呢?任菁菁表示,過度疲勞的人常表現為:變得懶散乏力,懶得動、懶得睡、懶得吃;暴躁易怒;無法集中精力。大家除了通過匹茲堡疲勞量表等較客觀地評估疲勞程度外,還可以通過對比日?;顒雍蟮谋憩F進行粗略判斷。例如,正常情況下,悠閑散步1小時后稍感疲勞,休息后即可恢復;而現在散步半小時就開始累,屬于輕度疲勞,若同時伴有心悸、腿痛等癥狀,且需要更長的休息時間,則疲勞程度較重。
劉占東提醒,還可以根據疲勞持續的時間來判斷,尤其是有基礎病的人群,不明原因的疲勞感持續4周以上不能緩解,特別是影響到工作和生活時,就應該及時就醫。
好習慣有助抗疲勞
疲勞與年齡、身體和認知功能、身體活動和健康狀況密切相關,是老年人群中一種非常普遍的癥狀,也是功能喪失、殘疾、未來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兩位專家提醒,做好以下幾點,可以盡量讓我們遠離疲勞、守護健康:
及時治療原發病。首先,要了解疲勞是否有明確病因,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管理不佳,或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脫水、精神疾病,此外,服用利尿劑、抗抑郁藥、某些抗感冒類藥物等也可導致疲勞。針對有明確誘因的疲勞,治療原發病或遵醫囑停用相關藥物即可。
調整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也會引起疲勞,因此對于一些無法明確病因的疲勞,改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尤其是老年患者。應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適當多吃新鮮蔬果、魚、雞、全谷類食物和豆類,戒煙限酒;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不僅有利于維持體重,還可以提升心肺功能、改善焦慮抑郁癥狀、讓大腦休息,有效防止和緩解疲勞。
改善心情。焦慮、抑郁的人容易合并疲勞癥狀,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焦慮抑郁藥物,以緩解疲勞。
科學康復。發生重大疾病后,如果康復不科學,也容易留下后遺癥,使得身體容易疲勞。建議患者到正規康復機構咨詢、治療,國家、醫學院校、各大醫院也應重視康復學科建設,媒體應加大科普力度,讓老百姓正確認識康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