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跟朋友一起去了游樂場?,F場人非常多,幾乎每個項目都要排隊一個小時以上。朋友不斷說后悔,下次再也不想來了。沒想到幾天之后再聊起這個事情,他的態度完全改變了。她覺得那天過得很棒,很期待再去一次。我問朋友:“當時排隊的痛苦都忘記了嗎?”朋友說:“很奇怪!現在完全想不起排隊的糟心,只記得過山車的刺激和離開時美麗的焰火。”如果你也體驗過“過程有些糟心,回憶起來卻很美好”的感覺,可能就是經歷著“峰終定律”。
這個現象是指,人們對于某一段經歷的記憶,只會記得“高峰時”和“終結時”的感覺,即“峰值”和“終值”體驗,而過程中的其他體驗對我們的記憶幾乎沒有影響。這是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發現。1996年,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等人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實驗中,682名須接受結腸鏡檢查的患者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病人體內的檢查器械在檢查結束后被立即撤走,這會給病人帶來劇烈的疼痛感,但疼痛很快就終止了;另一組病人體內的檢查器械在檢查結束后沒有被立即撤走,而是停留了一段時間,病人仍然會感到不舒服,不過沒有很強的疼痛感。結果發現,第二組病人對結腸鏡檢查的體驗竟然要比第一組好得多,愿意再進行檢查的意愿還增加了10%。
明明第二組承受痛苦的時間更長,反而體驗更好,這是為什么?那就是“最后的感覺”影響對整個經歷的記憶??▋嚷J為,我們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經驗自我,一個是記憶自我。經驗自我關注的是“此刻”我的感受,記憶自我關注的是“過去”整體的印象,而影響我們決策的,是記憶自我。也就是說,我們不會絕對理性地分析每段經歷,而是憑著印象中的好壞去做決定。但記憶有限,只能挑重點去記,一個事情中,最高峰的體驗和結尾的體驗就是我們大腦記憶的重點。
知道了大腦這個特性,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定律指導現實行為。比如,有些人學習、刷題的時候總是很痛苦,是因為他們總是把難題放到最后,以“一頓死磕”“焦頭爛額”作為“做作業”這件事的結尾。利用峰終定律,可以換個思路,把最拿手的題放到最后來做,給自己一個愉悅的結尾,以后想起做作業這件事心里會輕松些。還有,如果和親友旅行途中有不少爭執,就爭取在旅行結束時創造一些高興、感人的時刻,這樣回憶起來這段經歷也是美好的。工作場合也適用,結束了繁忙的工作,給自己一些小獎勵,那么這一天的體驗就會好很多??偠灾?,盡量在各種經歷中創造特別美好的體驗,且最好放在結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