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缺鐵,不少人會首先想到貧血。缺鐵確實會引發貧血,此外還與冠心病風險增大密切相關。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不僅是構成肌肉、肝臟、脾臟、骨髓等重要組織器官的成分,還參與肌紅蛋白和血紅蛋白的合成,與體內氧氣運輸關系密切。同時,鐵還參與了體內多種酶的構成。人體內約2/3的鐵儲存在紅細胞的血紅蛋白中,一旦缺乏會造成體內貯存的鐵逐漸耗竭,血紅蛋白合成減少,進而導致缺鐵性貧血。人體嚴重缺鐵時,可能令某些疾病發病風險升高。
我國第四次營養調查結果顯示,貧血患病率達20.1%,其中一半為缺鐵性貧血。近日,德國漢堡大學心臟和血管中心學者研究發現,大部分中年人缺鐵,這會給“心健康”埋下巨大隱患。研究觀察了超過1.2萬名既往無冠心病或腦卒中病史的普通人群,平均年齡59歲,根據體內缺鐵情況被分為兩組:一組是絕對缺鐵,即體內儲存的鐵元素下降;另一組是功能性缺鐵,指體內儲存的鐵元素下降或供身體循環使用的鐵元素水平下降。研究之初,60%的參與者存在絕對缺鐵,64%的參與者存在功能性缺鐵。隨訪13.3年后發現,相比無功能性缺鐵者,功能性缺鐵者的冠心病風險增加24%,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26%,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2%。相比無絕對缺鐵者,絕對缺鐵者冠心病風險增加20%,但與死亡率無關。
雖然這項研究結果仍需要大規模研究進行驗證,但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缺鐵傷身又傷心。所以,各年齡段人群都應重視補鐵,特別是中老年人、孕產期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嬰幼兒,建議定期檢查血常規,篩查是否缺鐵。若存在缺鐵,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確定合理的補鐵方案,切忌盲目大量補鐵,否則會導致不必要的副作用。飲食是補鐵的重要途徑,《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女性每天攝入20毫克鐵,男性為12毫克。但足夠攝入不等于吸收,比如說吃菠菜補鐵,但菠菜中的鐵吸收率僅為7%,遠低于動物性食物中的鐵吸收率,因此建議適量攝入紅肉、動物血或肝臟。另外,多吃柑橘、綠葉蔬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有助促進非血紅素鐵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