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做多少事,卻感覺累得不行;白天開會時出了尷尬,到了夜里還輾轉難眠;總想著今天就去健身房鍛煉,卻一拖再拖……于是乎,你越來越覺得“心累”,在一場場、一次次跟自己的斗爭、較勁中,感覺能量被掏空,成了一個“內耗人”。
網友用“內耗人”這個詞,來指代那些容易陷入焦慮、抑郁、不安等消極情緒,隨之造成很大負面影響的人。比起容易被別人消耗能量的人,“內耗人”喜歡自己消磨自己。從“思”和“行”的角度看,內耗者想得太多、做得少,或者說,想要的比能做到的多得多。他們總渴望、追求一個完美的狀態,想要好好掌控生活,而現實中又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導致內心總是自我懷疑與否定,身心疲憊。又由于這樣的負面情緒,造成行動力下降,進入“焦慮-拖延-焦慮”的惡性循環。
精神內耗,簡而言之就是“想太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應用中心測評主管肖震宇解釋,在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思慮過度”或“反芻思維”,比如總是杞人憂天、反復擔心、不?;叵胱约旱难孕?、過度揣測他人的意圖、做得不好時反復自我責備等。翻來覆去的思考不但會耗盡人的精力,降低行動力,讓人感到疲憊不堪,還會降低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影響對生命意義的感知;嚴重的精神內耗狀態,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導致焦慮、失眠甚至抑郁。
肖震宇說,內向型、付出型、敏感型、完美主義的人,容易發生精神內耗,常會給自己“加戲”,比起溝通、行動,更愿意自己編故事,而這些故事通常是給自己找不痛快。比如付出型人格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過度考慮別人的感受和情緒,忽視自己的情感需求;高度敏感的人,會過于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一點風吹草動自信心都會受挫。
一個人愿意付出,為他人著想,經常反思,這些都是好的品質。過度思慮的人,要看到自己個性中優秀的一面,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可能讓你成了靠譜、善良、成熟的人,所以對待自己要公平,不必一味貶低。如果和身邊大多數人相比,你思慮過重,甚至感到焦慮、疲憊,那么就要通過一些辦法來調整。
行動起來。行動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通過行動能縮小“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你對自己的不滿少一些,自我評價高了,有收獲感,行動力可以再一次增強,進入正向循環。如果通過行動解決了問題,那么值得反復琢磨的事自然就少了。二是轉移注意力,行動能把你的時間占用,讓你只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的部分。當你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沒有時間、精力去想那些沒用的。所以,有意識地多做有意義的事,避免拖延,學習充電、健身運動、培養愛好等,增強生活的掌控力,才能減少精神內耗,讓自己更自信,收獲身心自由。
愛自己。容易反芻的人,太過關注自己,其實不會愛自己。試想,如果你能欣賞自己,知道別人的負面評價根本影響不了你的優秀品質,你還會這么在乎別人的評價嗎?說到底,是自己不了解自己到底哪里優秀,也不相信自己是真正有優勢的,才需要依賴別人的評價去肯定自己。所以,要合理地審視自己。建議通過個性測試、優勢測試、與親人朋友聊天、自我反思,列出幾個自己的優點,像獎狀一樣貼出來,平日多肯定和發揮自己的長處,別在不足上反復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