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被稱為“甜蜜的殺手”。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大多是2型糖尿病患者,覺得1型糖友很少。然而近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楊金奎教授團隊在內分泌權威雜志《糖尿病護理》上發表的研究卻使人大吃一驚。該研究發現,在我國2170萬的人群中,1型糖尿病發病率從2007年的2.72/10萬人顯著增加到2017年的3.60/10萬人,發病高峰出現在10~14歲年齡段,發病率為7.15/1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我國30歲以上成年1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增加,預測到2027年,發病率將較2017年增加1.57倍。盡管傳統將1型糖尿病歸類為青少年發病,但數據顯示,高達50%的病例發生在成年期,因此不可大意。
1型糖尿病被認為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受特定遺傳基因、病毒等因素影響,產生了針對胰腺的各種自身抗體,破壞了生產胰島素的β細胞,使胰島素的分泌絕對缺乏,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九成以上的1型糖友有針對特定β細胞蛋白的可測量抗體,包括胰島素、谷氨酸脫羧酶、胰島抗原2等。相關研究表明,大多數只有一種自身抗體的人不會發展為1型糖尿病,但多種自身抗體共存會加速1型糖尿病的發生。數據顯示,到18歲為止,血清中兩種或更多抗體的兒童發生臨床1型糖尿病風險為84%。
30歲以上成人1型糖尿病之所以急劇增多,環境因素可能發揮了更大作用?;A設施的改變、生活方式的西化和環境因素的變化都可能是成人1型糖尿病發病率增加的原因;兒童時期肥胖、營養不良和病毒感染則與1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上升有關。據統計,多達50%的成年人1型糖尿病最初可能被誤診為2型糖尿病。因此,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均應篩查谷氨酸脫羧酶抗體,必要時聯合多抗體篩查,且進一步篩查胰島自身免疫性T細胞。
此外,相關文獻表明,母親妊娠肥胖、妊娠期腸道病毒感染、較晚的分娩年齡及剖腹產等母嬰因素,較高的出生體重及青春期肥胖,早期較高的麩質或纖維的飲食,維生素D缺乏,早期的呼吸道感染以及寄生蟲感染等也可能與1型糖尿病的發生相關。因此,建立系統的公共衛生預防措施,特別是針對風險最高的學齡前兒童,在幼兒園和學前學校進行教育干預,對于預防1型糖尿病青少年急性死亡,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針對1型糖尿病,胰島素仍然是治療的主要手段。為了貼近正常人的血糖濃度,模擬生理胰島素釋放的多劑量胰島素方案,各種具有不同作用起始點和持續時間的胰島素類似物層出不窮,其中包括控制隔夜和餐間的基礎胰島素,以及餐前注射快速作用的胰島素類似物等。此外,有條件的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選擇胰島素泵。
關鍵詞: 1型糖尿病 甜蜜的殺手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護理 胰島自身免疫性T細胞 1型糖尿病發病高峰 胰島素β細胞 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