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印象中,胃腸鏡就是帶著一個微型攝像機、手電筒的軟管,只能幫忙查看胃腸內部的情況,頂多切個息肉。但實際上,它們在胃腸道疾病的介入治療方面也非常“硬核”。
內窺鏡是一根集圖像傳感器、光學鏡頭、光源照明、機械裝置等于一體的纖細軟管儀器,可探入目標部位進行偵查,將實時影像傳入顯示屏,讓醫生“身臨其境”般觀察內部情況。根據作用部位不同,可分為胃腸鏡、腹腔鏡、膀胱鏡等。其中,經口進入的是胃鏡,可直接探查食道、胃和部分十二指腸;腸鏡經肛門進入,目的地是大腸和一小部分小腸。
由于消化道腫瘤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癥狀,或癥狀輕微、難以察覺,就目前的篩查手段來講,胃腸鏡檢查是發現早期胃癌、結直腸癌等胃腸道,甚至食道惡性腫瘤最敏感、最有效的方法。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張黎明表示,但其實除了檢查,胃腸鏡還有治療作用,可以說做一次檢查,能干兩件事。
臨床中,符合內鏡適應證的大部分癌前病變、早期癌,只要局限在消化管壁淺層,癌細胞周邊轉移風險不高的均可評估切除,達到根治效果。而且,胃、腸鏡的治療效果和手術效果相同,除了不改變消化道長度和走向之外,還有微創、痛苦小、并發癥少、康復快、住院時間短、費用低等優勢。
胃腸鏡在“巡視”過程中,一旦發現病變,醫生可直接通過內鏡軟管內的工作通道放置操作器械,比如活檢鉗,鉗取消化道組織進行即時的病理檢查,判斷病變性質,然后放入電刀等設備,對部分病變進行內鏡下切除,尤其是癌前病變和早期癌,比如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黏膜下腫瘤如異位胰腺、平滑肌瘤、間質瘤等。
目前,胃鏡的診斷治療對象已囊括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良性疾病,以及癌前病變、早癌等接近惡性或已惡變的病變;腸鏡發現得最多的是息肉,大部分結腸息肉在腸鏡檢查下就建議切除,以防日后演變成早期癌。此外,胃腸鏡下止血、取異物(如魚刺、假牙)、消化道狹窄治療、膽管結石取石術、膽管擴張等也不在話下。
雖然技術手段相同,但胃鏡、腸鏡的適應人群并不同。
胃鏡“靶向”人群:40歲以下、無嚴重胃病的,可3~5年做一次胃鏡檢查;40歲以上、符合下列任何一項的,建議每1~2年做一次胃鏡檢查:1.父母或子女中有胃癌病史;2.感染幽門螺桿菌;3.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疾病;4.不良生活、飲食習慣的人,包括長期吸煙、飲酒、愛吃燙食、腌制食物等;5.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清胃泌素17等指標異常。
腸鏡“靶向”人群:40~74歲人群,最好每5~10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尤其是有腸炎性疾病史、長期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史、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的人。
由于患慢性病或身體狀態較差,部分人群不適合做胃鏡或腸鏡檢查,比如冠心病、肝腎肺功能不全的人,可進行一些替代性檢查。一是腫瘤學篩查,比如抽血化驗腫瘤標志物、大便潛血檢查;二是消化道造影檢查;三是CT檢查;四是膠囊內鏡。
關鍵詞: 微型攝像機 胃腸鏡檢查 胃腸道疾病 黏液血便史 纖細軟管儀器 大便潛血檢 消化道腫瘤早期 幽門螺桿菌 慢性萎縮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