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在我國因病死亡病例中,心血管病已經占到了四成,估算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多達3.3億人。
《報告》指出,我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代謝危險因素持續流行的雙重壓力,心血管病負擔仍將持續增加。面對越來越龐大的患者群體,我們該如何預防?記者采訪了多名專家。
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多達3.3億
《報告》顯示,心血管病(CVD)的發病率與致死率居各類疾病首位。2019年,我國農村、城市因心血管病死亡分別占死因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推算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億,其中高血壓2.45億、腦卒中1300萬、冠心病1139萬、心衰890萬、肺源性心臟病500萬、房顫487萬、風濕性心臟病250萬、先天性心臟病200萬、下肢動脈疾病4530萬,心血管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
范立華表示,在臨床上,近年來心血管病患者明顯增加,并逐漸呈年輕化趨勢,其接診過的冠心病患者最小的僅27歲,平時科室收治的心梗、腦梗等患者中,30歲至40歲的不在少數。
“《報告》采用了心臟代謝風險的概念,來涵蓋與心血管病終身風險相關的風險因素。”范立華告訴記者,《報告》提到的理念和心血管代謝醫學是一致的,糖代謝受損、血脂異常和高血壓可相互影響,超重或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代謝異常的風險很高。
此外,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代謝綜合征等危險因素人群,是我國心血管病的“后備軍”。若不及時加以控制,這一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還將繼續惡化。
他說,《報告》從2005年至2021年都有相關調查更新,從2009年起,農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已超過城市。心血管病發病率高,致殘致死率高,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代謝危險因素雙重壓力
《報告》指出,我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代謝危險因素持續嚴重的雙重壓力,心血管病負擔仍將持續加重,這將影響我國疾病防治策略和各種資源配置等多方面的需求,如通過一級預防減少發病人數;增加心血管急重癥救治的醫療資源;提供康復和二級預防的醫療服務,以降低大量心血管病存活患者復發、再住院和失能的風險。
“我國心血管病危險人群龐大,主要受我國人口基數大、老齡化程度高、居民主動體檢意識增強等綜合因素影響。”張朝華告訴記者,老年群體的血壓、血糖、血脂等更易出現問題。隨著我國科普力度的加強,居民健康意識提高,主動前往醫院體檢者增多。
對于《報告》中指出的吸煙增加冠心病、腦卒中死亡風險,張朝華深表認同。他說,煙草燃燒所產生的煙霧由7000多種化合物所組成,其中多數對人體有害,至少有69種是已知的致癌物。吸煙會增加慢阻肺、哮喘、惡性腫瘤等嚴重后果,可導致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外周動脈疾病等。二手煙同樣會損傷心腦血管,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
張朝華強調,通過一級預防,可降低心血管發病率,醫療資源往社區醫院傾斜能在短時間內給與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及時救治。二級預防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質量。
張金盈介紹,連續熬夜、過度勞累、心肌病患者、大動脈破裂等人群,更容易發生心源性猝死、心臟驟停等。尤其是心源性猝死,發病急、搶救難度大,不少看起來健碩者,因不知自己有基礎疾病,常采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給原本虛弱的身體以“重擊”。正如《報告》中所述,臨床接診的很多“三高”患者發病較為隱匿,有癥狀時已是血管病變,甚至發生心肌梗死、腦卒中等。
他說,身體活動與高血壓的發病呈負相關,即活動量越小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越高,而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可降低心血管病風險。此外,膳食、肥胖、情志、遺傳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心血管健康。
預防心血管病居民應改善生活方式
王麗霞說,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國家。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顯示,超重肥胖及慢性病問題日趨嚴重,目前我國成年居民超過一半(50.7%)超重或肥胖。當下我國高血脂、血脂異常、糖尿病等因素越來越嚴重,心血管疾病整體發病情況仍未到拐點,控制危險因素任重道遠。
她說,居民要想更好地預防心血管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心血管病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部分患有高血壓、脂代謝異常、糖代謝異常的群眾,一定要主動通過醫療手段將其控制在一個正常范圍。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老年人,近年來中青年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同樣不低,社會壓力、精神壓力、不規律飲食、運動減少等都是其重要的影響因素?!秷蟾妗分刑岬降囊患夘A防是對危險因素的積極干預,如戒煙戒酒、適量運動、控制體重、舒緩壓力等。
定期體檢。目前很多疾病呈現年輕化趨勢,每年到專業醫院進行體檢很有必要。不少心梗、腦梗等患者前期癥狀不明顯,通過體檢可及時發現脂代謝異常、糖代謝異常等相關危險因素,及時干預對預防相關疾病非常有效,建議居民早篩查、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張朝華補充道,健康教育對居民預防心血管病同樣有效?!秷蟾妗分刑岬降男难懿∞r村發病率高于城市,事實上和基層群眾健康知識的欠缺有關系,若能加強相關知識普及,有利于居民更好地管理健康行為。此外,社區醫院對上級醫療機構轉診回來的患者進行積極管理,對居民保持健康狀態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