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視野】
作者:王夏雨(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講師)
《兒童友好城市倡議》(ChildFriendlyCitiesInitiative,CFCI)最早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于1996年提出,致力于在日益城市化和多元力量并存的世界中保護兒童權利。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截至2022年8月,《兒童友好城市倡議》已被57個國家的3000多個城市采用。此倡議關于兒童友好城市的定義主要涉及安全、干凈的綠色空間,優質的社會服務以及高度參與并影響社會政策的制定。在這一理念影響下,現代城市建設更加關注兒童在城市生活中的主體性需求,包括硬件環境建設(如兒童安全出行路徑、游樂場、行為提示標志、公共學前教育設施等)和人文環境改善(提升兒童主體性、公眾參與、兒童友好教育、健康、情感等支持)兩方面。與此同時,相關評估實踐與理論探討也在不斷展開,推動了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速度與效果。目前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多停留在單個領域中(如城市規劃),建設標準也多有所側重,體現城市文化與發展階段特征的建設體系有待完善。綜合來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至少應包括以下三個維度:一是基于環境和生態心理學視角的城市功能建設;二是基于兒童心理學視角的兒童家鄉情感建設;三是兒童自己對其所生活城市(社區)的建設,即兒童參與建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城市功能建設:維護兒童多維權利
城市規劃旨在為人們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城市環境可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同時,人們的行為也塑造著城市環境。城市功能的發揮無法完全通過房屋、游樂場、學校等硬件設施的數量來衡量,還要看其為人們創造的生活質量。兒童的生活質量標準與成年人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例如,芬蘭城市研究專家凱塔將兒童友好城市功能的實現劃分為四個等級:級別一是對兒童最友好的社區,能夠滿足兒童在廣闊的環境中自由活動并隨時得到個性化的支持與幫助,如此一來,兒童便可以無限發展自己的能力,充分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級別二是指有些兒童所生活的環境允許其自由活動,但環境氛圍單一乏味,無益于兒童個人能力的發展,也無益于他們去探索新奇的事物;級別三是指在一些社區里,兒童的安全能得到保障,同時,兒童有如置身于溫室中,可以看到環境中形形色色的人與物,但卻無法參與其中;級別四是指兒童的行動完全受限,有如受困于牢籠之中,以致他們對家庭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其他學者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兒童友好城市的功能建設指標,但總體而言主要包括需求供給、自由流動、社會實踐。
首先,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有不同的需求供給匹配度。例如,年齡大一點的兒童在過馬路時可以利用按鈕暫停交通以便于自己安全通過;但對于年齡相對較小的兒童來說,他們不會使用按鈕信號燈,車輛穿梭的馬路對他們來說依然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對他們的安全造成了威脅。滿足多年齡段兒童的需求,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體現在公共服務等各方面。另外,滿足困境兒童和殘疾兒童的特殊需求,也是其中之義??偠灾?,兒童年齡差異和身體狀況差異都應納入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維度中,以此體現城市對于兒童無微不至的尊重、保護和關愛。
其次,兒童的自由流動程度。兒童的城市權利,即在公共空間自由活動的權利,對于他們實現其他權利至關重要。丹麥城市設計師簡·蓋爾通過自身經歷闡述了兒童自由活動的重要性。他小時候去學校要花八分鐘,回家卻要花兩小時,這兩個小時是其生活的主要內容,也是其非正式參與社會的必要條件。自由流動幫助兒童了解并逐漸適應不同的環境,與各種各樣的人互動,參與各種活動,在面對挑戰時也能通過與環境和人的互動重新建立自信,創造性地在游戲中解決問題。這些成長的機會不僅得益于家庭教育和社區保護,更取決于城市整體環境的保護。
最后,城市空間的社會實踐設計情況。在創建兒童宜居環境的同時,我們需要關注兒童對知識和能力發展的需求,對此,城市規劃通常會將具有吸引力的、益智的、創新的、啟發性的實踐設計和種類多樣的知識圖集融入街區,兒童步行便可到達。例如,美國丹佛市打造的“學習地景”,通過在社區內添置有助于兒童增加知識、培養學習興趣的認知型公共設施,定期舉辦親子活動或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資源,抑或為特殊兒童提供身體康復或情緒釋放的必要場所,進而實現引導兒童適應社會生活、加強同伴交往、滿足其認知興趣并激發自身好奇心的目的。
家鄉情感建設:增強共同體意識
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初衷并非讓兒童被動接受城市單向的關注與呵護,而是以兒童為核心構建雙向良性互動的人文環境。兒童與城市的情感紐帶便是鄉情。鄉情是人與地方社會的情感聯結,是長期生活所積淀而成的羈絆。兒童鄉情的建設能激發兒童的共同體意識,并伴隨其成長最終發展成共同體情感,促進兒童在成年后更好地參與城市建設。鄉情具備一般情感的特征,即時間越久情感越深,互動越深情感越濃。就此而言,鄉情的建設包含時間的充實與互動的強化。
情感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不同階段的服務和保護都會增強情感關聯。對于生活在城市空間中的兒童而言,他們的生活經歷、認知行為與情感活動全都注入在城市中。因而,充實兒童在城市中的每一個成長階段是增強兒童對城市的情感依戀程度的重要途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城市設計者查特吉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兒童與城市之間的友好關系,認為兒童與城市的關系如同兒童與家人的依戀關系。城市為幼兒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為少年兒童提供友好、便捷的社交環境,為青少年提供探索周圍、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廣闊空間??梢?,每個特定成長階段的服務和保護,都會潛移默化地增強兒童對城市的情感。
就強化互動而言,兒童與城市的情感包括其與環境的情感聯結和與人的情感聯結。兒童對于一個地方的情感包括他們對于靜態空間的感知、認識等價值評判,也包括他們在此空間中活動時的歸屬感、依戀與偏愛等感性表達。當一個城市促進兒童的探索、自我實現和自我表達時,它對兒童是友好的,兒童對于城市的積極認知也會構成鄉情形成的基礎。城市規劃者可以通過調配物質與空間的契合度、創造符合兒童審美與游戲的安全空間、建立健康環境的公約等增強兒童對于城市空間的積極情感。當兒童能有機會參與維護和創新他們的城市,通過他們的能量和創造力改善城市時,他們便會基于對城市的情感而創造更宜居的人類環境。除了物理環境之外,兒童與家人、鄰居以及群體所附帶文化的互動,也是情感生成與維系的重要維度。
兒童參與建設:突顯主體性
在《兒童權利公約》中,兒童的參與權包括兒童對其所處的物理環境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說,兒童友好城市的規劃、建設、改善應涵蓋兒童的意見。因此,兒童友好城市的建設還應將兒童對于美好城市的構想與建議加以考慮。這不僅能體現兒童在城市建設中的參與權,還能奠定兒童與城市的強關系,進而幫助兒童最大程度發揮他們的潛力。美國城市設計專家凱文·林奇曾鼓勵兒童記錄他們在城市中的生活經歷,并且對城市空間的改造提出建議,積極參與兒童友好城市的建設。目前在許多國家中,兒童經??梢詫ζ渌畹纳鐓^提出改善意見和要求,且大多數時候兒童的意見都能得到重視與滿足。
兒童友好城市的建設包括許多方面。其中,城市功能建設是基礎,包括安全、衛生的基礎設施,供同伴玩耍娛樂的場所,舉辦日?;顒拥膱鏊约氨荛_交通擁擠等人身危險的自由行動路徑。除此之外,穩定的社區社會關系建設也決定了兒童是否能在社區中自如活動。當兒童能感受到身份認同、得到成年人的愛護、能自然融入社區生活中、免受欺凌與暴力、經常感受到社區的凝聚力、衣食住行有保障時,社區就是適合兒童成長的友好社區。
兒童友好城市的建設受限于城市財力、整體規劃和建設者的意愿等多因素影響,即便如此,兒童自身的參與度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有效評估城市對于兒童的友好度,還有助于我們明確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努力方向。當然,兒童參與不僅受環境的制約,也受個人特征影響,受其所處社會文化的規則和實踐的制約,這就需要在采納兒童的建議時更加注重城市文化、社區習慣等影響。
兒童友好的公共空間是自由自在的,兒童友好的人文環境是與兒童有情感聯結的,兒童友好的城市建設是兒童參與的、兒童評價的。兒童友好城市的建設及維護需要全民參與,群策群力,從而形成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與更新的良性循環。在此基礎上,兒童的主體性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價值判斷參與到未來城市的建設中,變被動的接受者為主動的合作者,完善個體與他人、與城市的融合,成全兒童的教育與社會化。正如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談論教育時所言:“如果人與一個更明朗、更充實的世界合為一體的話,人就能夠真正成為他自己。”兒童友好城市的愿景便是從兒童開始,讓每個人成為真正的自己。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4日14版)
關鍵詞: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