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云南德宏10月17日電 題:遮放貢米“再長高” 古老巨型稻見證“吃飽”到“吃好”
中新社記者 繆超
秋收末尾,遮放鎮金黃景色漸退,平壩數萬畝稻田完成收割,陸續換種玉米、無筋豆等作物。唯有處在半山的允午村,農民還立于烈日下收割巨型稻。
10月16日,云南德宏遮放鎮允午村農民在田里收割巨型稻。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
遮放鎮位于中國西南邊陲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因巨型稻制成的“遮放貢米”而聞名。近日,記者探訪遮放鎮,巨型稻曾經歷棄種到復種,折射出中國邊疆從“吃飽”到“吃好”的歷史轉變。
巨型稻植株高1.8米至2.6米,歷史上在遮放鎮平壩和半山種植廣泛。1623年,遮放土司多思潭帶玉器、大象以及允午村出產的大米進貢朝廷,允午米色澤白潤如玉,米飯清香可口、粘而不稠、軟滑適中,受到明熹宗喜愛,當即封遮放允午米為“貢米”,每年從遮放運到京城,延續到清朝末期,20世紀50年代,遮放貢米成為接待外賓的國宴用米之一。
10月16日,云南德宏遮放鎮允午村,村民在巨型稻田里行走。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
今年52歲的傣族婦女線小晃,在允午村出生長大。在她兒時的記憶里,遮放貢米好吃,卻吃不飽。“家里有7口人,年年要向親戚借糧度日。”這種巨型稻,稻稈高,容易被風吹倒;周期長,生長比普通稻米約多出50天;產量低,畝產僅150公斤左右。
在允午村餓著肚子長大的線小晃,成年后嫁到處在遮放鎮平壩的戶弄村后吃上了飽飯。20世紀80、90年代,中國雜交水稻品種以及現代化種植技術普及至西南邊疆,遮放鎮平壩水稻畝產提高至500公斤左右,家家戶戶不僅能吃飽,還有了余糧。
而在她家鄉允午村,村民也陸續放棄巨型稻,改種雜交稻。“允午村僅保留數畝巨型稻,作為國家接待外賓的國宴用米。”巨型稻種質資源,一度在當地面臨消失危局。
10月16日,云南德宏遮放鎮一家大米加工企業內,擺放著其生產的遮放貢米。中新社記者李嘉嫻 攝
隨著中國人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為滿足國民不但吃飽,還要吃好的需求,2000年后,中國提出開發名、特、稀、優的農產品,云南省針對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提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生產安全、優質、營養的綠色有機食品。
2006年,芒市從國家種質資源庫引回毫秕、毫目細、毫結海、毫安弄、毫安亮、黃板所等12個遮放貢米古老品種,在允午村作為物種保護性種植。
通過十余年提純扶壯,這些古老巨型稻品種恢復原有特性,在允午村和周邊村寨恢復廣泛種植。其中,一株“毫秕”高達2.8米,被世界紀錄協會認定為“世界上株高最高的水稻”。
遮放貢米再長高,名氣更大,價格水漲船高。記者在遮放鎮了解到,遮放貢米價格是普通優質米的一倍還多,而品質最好的遮放貢米價格高達每公斤1000元。曾經讓人吃不飽的巨型稻,如今成為人們吃好的象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