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特殊時期,在房企們紛紛處于“靜默”狀態時,近期綠城的“曝光率”卻直線上升,先是5天花費144億元在北京大規模補土儲,后又分拆旗下代建業務綠城管理謀求赴港上市。
原標題:分拆物管逆勢拿地 綠城規?;偕先粘?/p>
疫情特殊時期,在房企們紛紛處于“靜默”狀態時,近期綠城的“曝光率”卻直線上升,先是5天花費144億元在北京大規模補土儲,后又分拆旗下代建業務綠城管理謀求赴港上市。新年伊始,綠城的“大動作”可謂頻頻,低調蟄伏多年、品質立身的特長生,也正朝著全面發展的優等生而努力,錯過“黃金期”的綠城正在蓄勢尋求突破,規模增長再上日程。
動作連連
新年伊始,突如其來的疫情徹底打亂了原本的市場節奏,各房企一方面被迫“上線”自救,另一方面則擱淺了年前所制定的計劃“留糧”過冬。
在房企們紛紛處于“靜默”狀態時,綠城卻反其道而行之,逆勢拿下多宗地塊,“曝光率”直線上升。尤其是在北京土拍市場,綠城創下了近50%的最高溢價率,時隔一年再次把北京土拍推向了“競自持”,5天花費144億元可謂“壕”氣沖天。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前兩個月,綠城中國在北京、杭州、成都、大連、溫州、天津等10個城市累計獲得13宗地塊,累計權益建筑面積184萬平方米,權益投資額267.7億元,預估貨值585.6億元。其中,綠城中國在北京競得4宗地塊合計權益金額為162.8億元,占比達60.8%。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綠城開年“大動作”頻頻,一方面加快了補土儲的腳步,另一方面也在謀劃分拆旗下代建業務“綠城管理”赴港上市。招股書顯示,綠城管理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最大的代建公司,2018年新訂總建筑面積約為2240萬平方米,占中國代建市場41.1%的市場份額,規模是第二大市場對手的兩倍以上。
綠城管理集團總經理李軍曾公開表示,“綠城管理上市一事,早在2017年便啟動,但隨后壽柏年清空綠城中國股份,為保證交易,公司暫停了綠城代建業務的上市。直到兩年之后,2019年7月,綠城管理上市計劃才被再次提出”。
歷時三年,綠城的代建業務終于走到了最為關鍵的一步,如果上市成功,綠城管理將成為中國代建第一股。不過分析認為,目前這個時間節點,資本市場是否會真正買單還存在疑問。綠城管理亦在招股書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導致在建或待建的代建項目暫停、人力及原材料短缺,而代建項目的建設、出售及交付延遲,將使公司的營運成本及開支增加,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承壓,2020年一季度財務數據或受影響。
錯過的“黃金期”
對于綠城,市場更多以“品質”來定義,而對于其規模則多抱以遺憾。2009年,綠城的銷售額僅次于萬科,在內地房企中排名第二。當年,綠城實現合同銷售額517.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時過境遷,碧桂園、融創中國等紛紛舉起“高周轉”大旗,實現了規模上的擴張。而綠城卻沒能搭上“高周轉”的班車,錯過了規模擴大的機會,跌出第一梯隊。
2018年綠城不僅沒有完成年初定下的1600億元銷售目標,增幅也創下近三年最低。2018年財報顯示,綠城2018年累計取得合同銷售額1564億元,未能完成年初定下的1600億元的銷售目標,與2017年相比僅增長了6.9%;而2016年和2017年的銷售額同比增幅分別為58.4%和28.4%。
2019年綠城銷售額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全年為2018億元,但其與萬科的差距已從之前的116.9億元擴大到4290億元。
除規模增長上的不如意,綠城的土儲也一直被外界所詬病。2018年綠城總土儲建筑面積為3247萬平方米,相比之下,綠城一直想對標的中海約有9144萬平方米、華潤約有5957萬平方米。
存貨不足是制約綠城規模發展的關鍵,在錯過“黃金期”后,綠城的追趕之心顯得格外強烈。鑫房鏈高級副總裁侯宇光表示,雖然綠城2019年的銷售額不錯,但其土地儲備并不樂觀,低于同等規模的房企。尤其是在北京這一熱點城市,2019年綠城可謂“顆粒未收”,這也是今年開年綠城積極在北京拿地的原因。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綠城上次在北京拿地,還要追溯到2018年11月,而且還是共有產權房項目。一年多的空窗期,目前綠城僅有門頭溝的西山燕廬和石景山的西府海棠在售。
“無論是積極拿地補土儲,還是分拆旗下代建業務綠城管理赴港上市,都傳遞出綠城的發展戰略調整。”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稱,綠城管理上市成功后,將成為綠城集團旗下除了綠城中國、綠城服務之外的第三個上市平臺,有利于綠城集團開拓更多的融資渠道,也能推動其對規模的追求。
規?;炔患按?/p>
隨著中交的入主,全面“中交化”的綠城也將規模擺在了重要位置。
嚴躍進表示,中交的入主,是綠城擴張的動力和底氣。一方面中交對規模有較高要求,另一方面其也可以帶來較為寬松的融資空間。近期綠城先后發布了多筆融資信息,其中綠城于3月5日發行的14.3億元公司債,票面利率僅為3.19%。
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融資的便利就意味著成長空間會更大,在房企們紛紛選擇謹慎行事之際,綠城的逆勢擴張似乎有跡可循。今年初,綠城中國在經營會議中提出,2020年擬達成新增投資貨值、銷售金額各2500億元的目標,再一次表現出對規模的渴望。
為緊密契合行業的發展趨勢,2019年初,綠城中國曾優化調整了公司組織架構,形成“雙十一”的組織架構。即集團內部架構調整為“7+4”:在集團七大中心外,新成立4個事業部(特色房產事業部、小鎮事業部、金融事業部、商管事業部)。子公司架構調整為“8+3”,即重資產板塊:小鎮集團(小鎮事業部)、浙江公司、北方公司(雄安公司)、華東公司(海外公司)、山東公司、西南公司、 華南公司、亞運村項目;輕資產板塊:管理集團、生活集團、科技集團。
一系列動作背后,綠城對規模的態度暴露無遺,而這也引發了外界對于其規模和品質之間的探究。作為房屋品質的“代言人”,會不會因為追求高規模指標而丟掉綠城苦心經營多年的高品質“標簽”?
在2019年初的業績會上,綠城管理層曾表示,“一般情況下,從拿地到銷售,按綠城原來的速度比較慢。我們在規劃設計上會投入很大的精力,反復研磨產品。在新的大運營體系的管控下,我們各項周轉指標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意味著我們在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拿的項目基本上在2019年都可具備銷售條件”。
對于外界定義的“高周轉”,綠城則是以“水到渠成”來解釋。綠城中國方面回應稱,綠城回歸到“高周轉”的表述并不準確,在現金流充裕、財務穩健的基礎上,綠城中國正按照既定的戰略規劃進行公司經營,通過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品質,加強核心競爭力,以實現公司的穩健、高質量發展??梢钥闯?,對于下半場,綠城仍期許“質”和“量”協同發展。
綠城中國董事會主席張亞東曾公開表示,“給我們三年時間,一定會把各項指標調整好,成為行業優等生”。今年已經是三年計劃的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