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原材料開采難度加大,具有上千年歷史的酒泉夜光杯年產量從原先6萬只到8萬只,‘迫降’至如今的1到2萬只。”甘肅酒泉夜光杯廠辦公室主任權玉廷告訴記者,面對連年產量驟降問題,同處酒泉市境內的敦煌文化成為助其“新生”的一臂之力。
圖為夜光杯打磨工藝展示?!「攥?攝
早在一千多年前,正是因為唐代詩人王翰《涼州詞》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詩句,“夜光杯”的美名便流傳至今,傳統工藝技術也隨之延續下來。權玉廷說,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敦煌文化深入人心,以此為契機,他們結合敦煌壁畫供桌上的器皿原型,加入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陸續制作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創產品。
中新網記者近日走訪酒泉夜光杯廠的展廳看到,成品展柜中陳列具備敦煌飛天元素的夜光杯,不僅雕飾精美,還極具藝術特性。“從選料定尺、切型掏砣、打磨拋光,到制作一只成品夜光杯,至少需要30多道工序。”權玉廷介紹說,在繼承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對其結構比例做適當調整,更要致力于精品化打磨,以提升夜光杯附加值為發展方向。
已有20年夜光杯制作經歷的學徒路淑清伏在工作臺前,屏息凝視。她右手握杯口,左手持杯底旋轉,杯壁在與機械一圈圈打磨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薄,也越來越透亮。她說:“掌握好力度,再憑借手感,力求讓其成為上等品。”
夜光杯造型別致、質地光潔、杯壁極薄,向其倒入美酒,酒色都晶瑩澄碧。關于“夜光杯”的來頭,權玉廷解釋說,這種玉石本身實則不會發光,所謂“夜光”,是指古代文人對酒當歌時,在皓月的映射下,清澈玉液透過杯壁熠熠發光,因此得名。
圖為酒泉夜光杯廠制作的敦煌飛天宮扇?!●T志軍 攝
權玉廷說,因“夜光”名號而對其有所誤解的人不在少數,其中不乏一些加工材料類商人,尤其在看到原材料開采難度加大時,這些仗著具備發光功效的合成材料商找上門來,無論是誰,合作一一被拒。
“酒泉夜光杯的原料是有獨特性的,其他材料一般無法替代。”曾做學徒3年才得以出師的權玉廷對工藝把關十分嚴格,他表示,制作一只精美的夜光杯,除了對原材料要求嚴苛,手工制作更是關鍵,機械化生產加工不能完全取代手工制作,優質夜光杯不僅講究質地和成色,還會考究其靈性,這就對手工制作提出很高的要求。
夜光杯質地光潔、杯壁極薄又透亮?!「攥?攝
“杯壁的薄厚程度要恰到好處,1至2毫米為最佳,過薄色澤發白且易碎,過厚則不透亮。”權玉廷告訴記者,對于夜光杯品質的甄選,一方面是眼觀,在燈光下看其透光度如何,是否含雜質;另一方面靠手感,手摸感觸是否有劃痕,尤其杯口處,更要平滑齊整。
2006年,酒泉夜光杯加工技藝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酒泉夜光杯廠成為酒泉夜光杯雕工藝保護責任單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