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有五味,辛甘酸苦咸。“中華藥都”安徽亳州今年也深刻體會到別樣“五味”。如今,苦盡甘來,一切都有了最好的結果。
亳州,古代名醫華佗故里,如今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沿著魏武大道綿延幾公里,道路兩側鱗次櫛比的商貿大廈幾乎都是中藥材交易市場,每天迎來送往來自全國各地的幾萬名藥材商人,漸次形成了“百萬藥農,十萬藥商,千家藥企”的獨特產業結構。
然而往年的繁盛場景,被今年的疫情兜頭潑了一盆冷水。年初,亳州的中藥材市場受到沖擊,當地大大小小的藥廠都面臨資金難題、產銷困境。
梁萬偉是華潤亳州中藥公司的財務總監,他所在的藥廠是當地具有典型產業特色的中藥材加工和銷售企業。梁萬偉回憶年初困境,感慨萬千:“疫情最嚴重的時期,不少藥材品種一時稀缺。平常一公斤才幾塊錢的藥材,漲到了七八十元,個別品種甚至要一百塊錢。”
“那段時間,買方、賣方市場完全顛倒了,以前是我們挑著買,那時變成人家挑著賣,而且現金結賬、概不賒賬。”梁萬偉苦笑道。
當時,公司面臨上下游兩頭的煎熬:上游中藥市場存量貨源有限、價格飛漲,給下游制藥廠和醫院的緊急供貨難以為繼。
“我們很不希望在關鍵時刻跟下游客戶說‘沒貨’了,但年前預備的200萬元流動資金,這個時候又遠遠不能滿足采購需求。”梁萬偉說,年后復工復產一時難以啟動,算下來當時急需800萬元的資金。
面對棘手問題,亳州藥都農商行伸出了援助之手,該行的供應鏈金融產品第一時間“雪中送炭”。在該公司線上申請貸款短短兩天后,這筆幾百萬的貸款資金就發放到公司的賬上,及時滿足了華潤亳州中藥公司采購足額藥材的資金需求。
盡管歷經疫情波折,但梁萬偉如今已經嘗到甜頭:“隨著經濟恢復,總體算下來,今年上半年中藥材業務量同比上升了20%。”
與華潤亳州中藥公司一樣,當時亳州眾多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資金流困境——上游原材料價格翻倍,下游銷售端回款賬期拉長。
亳州藥都農商行的“中醫藥供應鏈金融”系統在這個緊急關頭發揮了顯著作用。為滿足不同客戶群體對融資的需求,該行于近年陸續創新推出了“金農信e鏈”“信貸工廠”“金農企e貸”等產品及平臺,借助科技手段,“瘦身”企業信貸申請資料,高效完成企業信貸需求。
據該行介紹,“金農信e鏈”的客戶群體以藥農、藥商、藥企為主,該平臺綜合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通過系統的評級模型等100多個指標,為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上下游提供線上貿易融資。
而獨特的經濟結構造就了“中醫藥供應鏈金融”融資平臺的發展。亳州藥都農商行董事長許紹普表示,該行九成的客戶都與“藥”相關。
“農商行的市場定位和社會責任,決定了其核心企業不像傳統供應鏈金融那樣,以大企業為供應鏈核心。我們的核心企業主要集中在中藥材飲片和醫貿行業中的亳州本地中小企業,并以點帶面向外輻射。”許紹普說,供應鏈金融平臺能夠實現與地方經濟“彼此成就”,背后還需要強大的政務數據作支撐。
據了解,亳州市從2015年開始打造“智慧城市”建設,統一管理工商、司法、稅務等78個部門的數據接口,并在全市范圍內細化梳理社會數據和經濟數據,完成了中藥材價格指數等社會數據220類和經濟數據212類,共匯集社會和經濟數據1.04億條。這套數據整合體系在全國都較為罕見。
“獨一無二且完整規范的政務數據,是亳州藥都農商行能夠構建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基礎,是我們的數據資產。”許紹普充滿自豪地介紹,目前“藥都”金融模式已惠及當地200多家核心企業,以及上游1000多家小微企業,滿足了小微企業“短、頻、快、急”的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