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土地才有好糧食。吃飽的中國人現在也要吃好,這是最重要的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開放前的河南省周口市,小麥普遍只有畝產一二百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施行和化肥的使用帶來了糧食產量成倍增長,是周口成為全國糧食主產區的關鍵,但這并非只是有利無害。
三十多年前的黨永富還是周口的一名農技員。他早早地發現使用化肥會帶來土地酸化板結。而一家一戶承包經營的方式,使得農民有更多動力使用更多的化肥以在承包期內求得最大產量。但化肥用得越多,土地板結越嚴重,增產越困難;增產越困難,農民則傾向于用更多化肥來“催產”。果不其然,十幾年后,這種“負反饋”導致土地畝產達到瓶頸,化肥用量增多,而畝產則不再增加。
當時,當地發現并行動起來的只有黨永富一人。經過幾十年辛苦鉆研,2009年,他的土地治理方案成熟定型,被總結為“一減一增一提一治”,即減少化肥使用,增加糧食產量,提高食材品質,防止環境污染。如何有這種好事?其核心是對生物制劑“聚谷氨酸”的使用,而成本只要每畝地30元,用余下的化肥成本費用就能覆蓋生物制劑的成本。
“四個一”到底行不行?2012年至2013年,全國農機推廣中心專家在全國1000多萬畝耕地上實際測試。2015年6月,原農業部等部門組織專家驗收。2016年9月,原農業部聯合8省土肥專家實地測量產出,“減肥增產提質”效果明顯。去年9月,河南省農業廳組織專家在周口實地測產,發現化肥減量20%,玉米則增產12.5%。
看到效果這樣明顯,張莊村村支書張建偉也用上了新技術。他每畝地底肥只用80斤,苗肥只用10斤,減肥大約30%,而產量還有所提高。他說:“眼瞅著長出了效果,往后可得用起來。”
黨永富說:“我想做的不是推廣一項技術,而是要解決從吃飽到吃好的問題。”周口市委書記劉繼標說:“耕地是周口的命根子,必須靠農民惜地懂地,養出好土育好糧。”畢京津
關鍵詞: 養好土育好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