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進入12月,趙軍平就忙得腳不沾地。這不,他早飯都沒顧上吃,就帶著工人把7000多對紅燈籠打包裝箱,準備發往山西汾陽。“等到了年底,燈籠村可就一個燈籠都看不著啦!”趙軍平打趣說。
47歲的趙軍平是河北省任縣駱莊鄉達二村村民,這個村做燈籠歷史悠久。20世紀90年代末,趙軍平在山西打工時發現了燈籠市場的商機,便利用農閑時間與本村幾個同鄉外出學習燈籠制作手藝,他們制作的竹條結構的絲質燈籠在市場上非常暢銷,趙軍平也成了全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這些年,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趙軍平不斷提升燈籠品質,又做出了更結實的鋼架燈籠。趙軍平說,燈籠骨架長度從0.4米到3.5米不等,燈籠越大,骨架用料越講究,售價也從每對8元到1000多元,主要銷往山西、黑龍江、遼寧、新疆等地,年銷售額100多萬元。
去年,趙軍平又添置了幾套加工模具,將黑色燈籠盤換成黃色的,與懸垂的絲穗同色,這個變化讓他的燈籠變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在他和幾個同鄉的帶動下,達二村及鄰村生產燈籠的村民超過600人,達二村也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燈籠專業村。
燈籠制作工序并不繁雜,上至80歲老人下至十幾歲孩子都能幫上忙。74歲的趙仁柱常年在趙軍平這里上班,說到收入,趙仁柱打開了話匣子。“別看我歲數大了,裝一天燈籠架子也能賺40多元錢,一個月就是1000多元,能干的年輕人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俺們村做燈籠的多,全村老少沒一個閑人,都忙著賺錢呢!”趙仁柱樂呵呵地說。
2013年,任縣的“宮燈制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邢臺市第四批市級非遺名錄。為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當地政府確立了“公司+作坊+統一銷售”的經營模式,引導人們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經營”,使他們走上規范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發展之路。目前,駱莊鄉燈籠制作工廠已有60余家,總產值6000余萬元,帶動千余人實現穩定就業。
如今,“燈籠村”又有了致富新打算。駱莊鄉黨委副書記李昧強介紹,鄉里從產、銷兩端發力,打算年后組織村民去浙江學習先進制作技藝,促進本地燈籠的升級,同時鼓勵引導燈籠加工戶做電商,擴大銷售渠道,創造條件促使當地的燈籠產業更加興旺。(記者邢廣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