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關于石墨烯產品原理講解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提到一個詞:石墨烯遠紅外。
那么遠紅外究竟是什么?
遠紅外和石墨烯有什么關系?
哪些物體能發射遠紅外?
遠紅外是如何作用于人體的?
遠紅外和中紅外、近紅外區別在哪?
石墨烯遠紅外和其他遠紅外有何優勢?
遠紅外醫療功效得到證實了嗎?……
帶著以上的種種疑問,對它并不是完全了解。那么現在,讓我們走進遠紅外的世界,一步步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遠紅外的發現
在認識遠紅外線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天天都會接觸到的太陽光,因為遠紅外的發現就是從太陽光開始,而太陽光里也包含有遠紅外線。
在人類從外界獲取的各種信息的總體中,有80%以上是依靠視覺實現的,而光是構成視覺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人們對光的關注、思考和認識很早就開始了。
1666年,英國物理學家牛頓采用了著名的三棱鏡試驗,首次將太陽光分裂成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這種太陽光被稱為可見光。
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赫歇耳在用水銀溫度計研究太陽光譜熱效應時,驚奇地發現,發生熱效應最顯著的部位居然不在彩色光帶內,而在紅光之外。所以后來這種紅光之外存在的不可見光,就被叫作紅外光。
經過反復的實驗證明,在紅光區的外側,確實存在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熱線”,并將其稱為“紅外線”,也就是“紅外輻射”。
遠、中、近紅外線如何劃分?
既然太陽光中包含這么多光波,那么他們的區別在哪呢?
總的來說,太陽光中我們肉眼能見到的,叫可見光。而我們肉眼無法看到的光線,還包含很多不可見光,例如我們熟知的紫外線、紅外線、無線電波等等。區分這些光波的主要方式,則是光波的波長頻率。
紅外線的波長大于可見光線,波長范圍在0.75~1000微米。在生物學領域,波長0.75~1.4微米的一般被叫做近紅外線,1.5~3.9微米的為中紅外線,4~1000微米區間的為遠紅外線,而這段遠紅外中,其中對人體健康最有益的則集中在6~14微米區間。
神奇的波段:6—14微米遠紅外
在所有的遠紅外波段中,為何僅僅6~14微米的遠紅外對人體健康最有益,被科學界稱為“生命之光”呢?
這是因為生物體每時每刻都在發射和吸收遠紅外線,人也一樣。
幾十年前,當航天科學家對處于真空、失重、超低溫、過負荷狀態的宇宙飛船內的人類生存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得知太陽光當中波長6~15微米的遠紅外線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人們把這一段波長的遠紅外線稱為“生命光波”。
這一段波長的光線,與人體發射出來的遠紅外線的波長相近,能與生物體內細胞的水分子產生最有效的“共振”,同時具備了滲透性能,有效地促進動物及植物的生長。
只有太陽光能發射遠紅外嗎?
我們發現遠紅外是從太陽光開始,可千萬不要以為遠紅外僅僅存在于太陽光中哦!
其實紅外線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任何溫度高于零度(-273.15℃)的物體都會發出紅外線。自然界有無數的遠紅外放射源:例如海洋、山嶺、巖石、土壤、森林、城市、鄉村以及人類生產制造出來的各種物品,凡在絕對零度(-273.15℃)以上的環境,就存在分子和原子無規則的運動,其表面就能不斷發出紅外線。
產生遠紅外線主要方法選擇熱交換能力強、能放射特定波長遠紅外線的材料,然后加工制造成各種形式、各種用途的的產品。其中常用能發射生命光波段的材料和產品有如下種類:
例如石墨烯材料、生物炭、碳纖維制品、電氣石、遠紅外陶瓷制品、金屬氧化物等材料。
遠紅外線的用途有哪些?
遠紅外可被應用于很多領域,例如軍事用途,我們熟知的遠紅外夜視儀;工業用途如食品烘焙、烤漆等。下面我們重點講一下它最普遍的用途:醫療健康。
近年來,由于研究的深入,人們對紅外線的生物學效應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紅外線作為一種電磁波,同時具有光的性質和波的性質。當被照射的物體分子振動頻率與輻射光的頻率相同,并且分子振動時的偶極矩發生變化時,物體分子可以吸收能量,產生共振。
簡單來說,當人體釋放的遠紅外頻率和吸收的遠紅外頻率一致時,就會因振幅相同產生共振。
人體有機組織中的O-H和C-H鍵伸展,C-C、C=C、C=0鍵和H2O的彎曲或振動,對應的諧振波長大部分在3~6μm波段。由于共振吸收,紅外線激活了某些生物大分子,從而提高了生物分子活性,進而增強生物體的新陳代謝,同時增加機體的免疫力。
遠紅外線的人體吸收
通過前面的了解,我們知道遠紅外線對人體具有健康作用,那到底什么波段的紅外線才最容易被人體所吸收呢?
其實,人體既既是一個好的輻射體,同時也是一個好的吸收體,用于治療的熱輻射的紅外波長應與人體的輻射波長相對應,最佳波段為6~14微米。
而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天然輻射體,人體皮膚在環境溫度下其比輻射率高達0.98,當人體溫度為37℃時,根據維恩位移定律,可以算出人體輻射的峰值波長為9.34微米,人體輻射出的紅外波長范圍在3~15微米之間,處于遠紅外波段。
研究指出,在人體的紅外吸收光譜中,6~14μm處位吸收高峰,由此可知,人體對此波段的遠紅外輻射有更好的吸收,遠紅外輻射可以通過介質傳導和血液循環的方式使熱量傳到組織深層。
遠紅外線的特點有哪些?
遠紅外線之所以能對人體有益,而且還能被人體吸收,成為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因素,有著它獨有的特性:
1、輻射力:遠紅外屬于光線范圍的電磁波,所以它與光線一樣不需要任何媒介便可直接傳導,這就是遠紅外的發射性。
2、滲透性(滲透力):遠紅外在滲透力上與其他可見光不同。遠紅外線不但可以滲透到人體或物質表面,還具有滲透到物體深層內部的特性。
3、吸收性:根據基爾霍夫輻射定律:任何良好的輻射體,必然是良好的吸收體。在同一溫度下,輻射體本領越大,其吸收本領越強,兩者成正比關系,所有含遠紅外的物體,既可以輻射遠紅外線,也可以吸收遠紅外線,而人體每時每刻也都在發射遠紅外線。
4、共振效應:由于生物細胞產生共振效應,可將遠紅外熱能傳遞到人體皮下較深的部分,以下深層溫度上升。這種作用強度,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強化各組織之間的新陳代謝,增加組織的再生能力,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調節精神的異常興奮狀態,從而起到養生理療的作用。
為何近紅外線沒有醫療價值?
一般來說,燃料燃燒、電熱器具熱源等放出的紅外線多屬于近紅外線,由于波長較短,因此產生大量的熱效應,長期照射人體后會產生灼傷皮膚及眼睛水晶體等傷害。
波長更短的其它電磁波如紫外線、X射線及γ射線等,會使原子上的電子產生游離,對人體更有傷害作用。遠紅外線則不然,由于波長較長,能量相對較低,所以使用時相對較少燙傷之危害。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般近、中遠紅外產生的是熱效應,用它來照射雞蛋,可以將雞蛋烤熟。
而用6—14μm波段的遠紅外線,產生的是非熱效應,用它來照射雞蛋,可以使雞蛋孵出小雞。這是一種很粗暴的理解和區分方式。
烯旺科技石墨烯遠紅外有何特別之處?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知道了兩點核心要素:
1、具有醫療健康作用的是遠紅外線。
2、人體可釋放遠紅外波,且集中在6—14微米。
2、遠紅外線中最容易被人體最有益的波段也集中在6—14微米。
因此,并不是所有能發射遠紅外的材料都是對人體有益的,
也不是所有波段都能被人體吸收利用。
經國家紅外中心檢測證明,烯旺科技純石墨烯發熱膜材料,所發射的遠紅外波段為6—14微米,幾乎與人體釋放遠紅外頻率完全一致,能更好被人體吸收。
臨床醫學試驗證實
烯旺科技聯合保定第一人民醫院和承德醫學院展開關于石墨烯針對甲狀腺結節的治療臨床實驗,論文在國內權威醫學雜志《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刊登。
試驗結果發現:
“遠紅外線的非熱效應:遠紅外線的振動能量與ATP水解的能量非常接近,遠紅外線的能量可以被蛋白質吸收并提供其能量,實現能量共振傳遞。臨床上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減緩疼痛、消除炎癥、促進傷口愈合、提高機體免疫力等。
本研究中的石墨烯薄膜經電加熱至39℃,可發出與人體自發輻射紅外線波長范圍相一致的遠紅外,通過共振傳遞和溫熱效應,可滲透到人體皮下組織細胞深處,致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和促進損傷組織修復。”
——摘自《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9年4月第4期
辨別真偽遠紅外
從本質上看,遠紅外是一個非常好的健康養護載體,但如今市場上多數“遠紅外”產品實際上很難稱得上是遠紅外,大多數只能稱得上是“近紅外”或者“中紅外”,只能滲透人體肌肉表層,并不能進行深層滲透。
而一般遠紅外產品產生的遠紅外線由于波段不是人體最容易吸收的波段,所以對健康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效果不能持久。
烯旺科技石墨烯產品則不同,因石墨烯能發射獨特的6—14微米遠紅外,非常適宜人體吸收,因此進行熱敷后,使用部位能感覺到持續吸收熱量,整個身體都是暖暖的。
小竅門
要知道你使用的遠紅外產品是否為真正的遠紅外?
這里給大家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使用該產品半個小時左右,將產品拿開,過幾分鐘再感覺使用產品的身體部位,是否還能感覺到熱度?
如果有從內而外的熱度,那這個產品中有真正的遠紅外效果。
如果沒有一點熱度,那我們基本可以判斷這個產品中很難有真正的遠紅外效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