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奧匈帝國本來就是奧地利強行合并匈牙利的產物。一戰戰敗,國內民族主義高漲,加上當時國際社會支持搞“民族自決”,再次分開是必然的。
在1848年匈牙利革命被鎮壓后,1867年,奧地利帝國為防止匈牙利再次獨立,簽訂《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改組為奧匈帝國,匈牙利獲得高度的自治權,但奧地利君主仍然兼任匈牙利國王,成為政合國,1918年一戰后解體。
誕生與發展:
東法蘭克王國兼并中法蘭克王國之后,于962年改稱羅馬帝國,宣布繼承西羅馬帝國,腓特烈一世時期宗教化,稱神圣羅馬帝國。
該帝國是一個聯邦性質的帝國,最初由擁有實權的皇帝進行統治,皇帝由選舉產生。其疆域鼎盛之時,包括了今德國、奧地利、捷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意大利,以及法國東北部的一些領土。
在德語中,奧地利意為“東部邊區”,起初是一個模糊的地理概念,泛指帝國巴伐利亞、斯提里亞東部的邊疆領土。
奧匈帝國是現在的哪個國家?
奧匈帝國是現在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后解體,分裂為多個國家。在其領土上新成立了四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時其部分領土被意大利、羅馬尼亞、波蘭和南斯拉夫占領。奧匈帝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其國內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占據50%以上的人口,故奧匈的各種國家級事務常需要其國內的12個民族代表來共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