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逃避債務,竟自導自演了一出借款“大戲”;兩年時間,檢察官追查疑點,揭開了歷時10年的虛假借款糾紛真相——
打假官司能逃債?這招兒不靈
這出“大戲”發生在山西省大同市。一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張某為了逃避債務、規避法院執行,搖身一變成為公司債權人,提起虛假訴訟,騙取法院調解書……經過兩年調查追蹤,山西省檢察院掛牌督辦,大同市檢察院和云岡區檢察院聯合查辦,這出“大戲”涉及的兩起標的額達1500余萬元的虛假訴訟案再審改判。
至此,被掩蓋了10年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山西省三級檢察機關通過充分行使民事訴訟監督權,有力地保護了當事人合法權益,筑牢了司法誠信底線,也為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欠債還錢
半路殺出個“張某”
2003年8月,某實業公司出資新建玻璃生產車間,由河北定州某建筑公司承建。2004年7月工程竣工,經結算該實業公司共欠某建筑公司工程款561萬元。建筑公司訴至法院,請求實業公司交付所欠工程款。2009年3月,大同市中級法院判決實業公司歸還建筑公司工程款及利息共計688萬余元。實業公司不服,上訴至山西省高級法院。2009年12月16日,山西省高級法院作出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本以為事情至此可告一段落了,誰知突然冒出個“張某”。2010年2月9日、2月26日,張某以民間借貸糾紛為由,向大同市原礦區法院分別起訴實業公司,稱從2007年7月開始,實業公司因資金短缺,周轉困難,分別向其借款495萬元、480萬元,并口頭約定利息為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4倍,張某要求該實業公司償還其借款本金及利息,并申請了訴前保全。法院隨即作出了凍結、查封的財產保全裁定。
法院受案后,以調解方式結案,于2010年4月20日作出2份民事調解書,確認某實業公司歸還張某借款本金及借款利息共計1500余萬元。
張某緊接著申請了合并執行。在后續的一系列執行過程中,某實業公司名下僅有的兩宗土地的使用權被抵押給銀行,獲取了2000萬元貸款,并將該款項全部用于抵償張某個人債務及遲延履行金570萬元等其他費用。至此,某實業公司再無財產可執行。
疑點重重
打假官司逃避債務?
另一頭,打贏了官司的某建筑公司,依舊要不回工程款。了解緣由之后,2019年,某建筑公司大同項目部負責人馮某向云岡區檢察院反映稱,實業公司的上述兩起調解案件涉嫌用虛假訴訟逃避債務。
初看案件材料,承辦檢察官閆利芬就發現了異常:“借款都是發生在2007年7月至2009年期間,原告將一個案子分成兩個案子起訴,回避管轄的意圖很明顯。該案的借款數額為975萬元,按當時級別管轄規定,應當由中級法院受理,但案子這樣一拆分,就可以由基層法院受理了。”
除管轄問題,整個訴訟程序也疑點重重:某實業公司對張某主張的事實、證據及訴訟請求全部認可,雙方當事人及代理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陳述高度一致,快速達成調解協議。“既然這么容易達成一致,雙方私下協商就能解決,何必要打官司呢?”檢察官說。
另外,在時間節點上也是巧合得很,在建筑公司與實業公司工程建設施工合同糾紛案即將進入執行程序時,張某先申請訴前保全,后提起訴訟,很有可能就是為了規避執行。
追查蹊蹺
虛假訴訟現原形
云岡區檢察院及時向大同市檢察院匯報了案件的上述疑點。大同市檢察院決定成立辦案組,迅速展開調查核實,并申請由省檢察院掛牌督辦。辦案組開始圍繞案件所涉借款是否真實展開調查。
辦案檢察官通過閱卷,很快發現了該案的幾處蹊蹺之處——
張某與某實業公司的兩起借款案件中,無借款合同,無匯款憑證。張某僅憑收款收據和現金日記賬提起訴訟,對資金來源和借款用途均未提供證據;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實業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高某未出庭,其委托的代理人對借款來源及借款用途均不知情;
調查某實業公司及法定代表人的銀行賬戶流水及憑證,發現并未有借款流入的記錄;
查詢某實業公司的工商信息及企業檔案,發現該實業公司于成立時由大同市某國有公司控股25.4%,職工股份占74.6%。2007年6月,實業公司將職工股份轉讓給了張某,張某成為了該公司控股股東。
雖然疑點越來越多,但具體到監督上,調查所得不足以證明案件系虛假訴訟。為此,山西省檢察院決定掛牌督辦該兩起案件,并多次派人予以指導;大同市檢察院檢察長多次聽取案情匯報,并作出具體辦案指導;檢察官辦案組重新對案情和前期調查情況進行梳理和分析研判,決定將調查重點轉向借款的流向上。
通過查閱某實業公司現金日記賬及記賬憑證,辦案檢察官發現,該公司違反企業現金管理規定,不使用對公銀行賬號,公司的資金來往賬目全部用現金日記賬的方式記賬,所有涉案借款基本上都是一進一出。張某主張的涉案975萬元共16筆借款全部轉入了張某控制的4家關聯公司,但4家關聯公司銀行流水中無轉入記錄,某實業公司訴稱的借款并未用于該公司生產經營。另查明,某實業公司對該公司大額借款這一重大事項未召開股東會或董事會進行商議決定,口頭約定高額利息不符合常規。
之后,通過詢問相關證人,檢察官發現,某實業公司法定代表人高某實為掛名,且系張某的親姐夫,公司的管理經營均由張某決策,財務人員對于借款來源、支付方式、借款流向表述不一。借款的來源及用途均沒有確實充分的證據予以證實。
據此,檢察官經過近一年的調查取證,共計調取法院案卷20余冊,5大銀行10家分行26個賬戶流水憑證,5家公司工商信息、企業檔案及納稅信息,詢問相關證人15人,最終確認該兩起案件為虛假訴訟。
啟動再審
檢察監督一波三折
2019年11月21日,云岡區檢察院向區法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建議對該案進行再審。2019年12月26日,區法院以復函回復,決定對再審檢察建議不予受理。
云岡區檢察院審查后認為,根據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經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發出再審檢察建議的,人民法院應予以受理。于是,該院于同年12月20日發出檢察建議,建議區法院予以糾正。云岡區法院于2020年3月30日決定受理立案后,認為不符合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形,于5月25日作出不予采納的決定。
當事人以調解形式達到非法目的的行為,利用了人民法院的審判權,從實質上突破了調解各方私益的范疇,所處分和損害的利益已不僅僅是當事人的私益,還妨礙了司法秩序,損害了司法權威,侵害了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應當依法監督。云岡區檢察院隨即啟動跟進監督程序,于2020年6月5日向大同市檢察院提請抗訴。
2020年7月1日,大同市檢察院向大同市中級法院提出抗訴。同時,為確保案件公正審理,市檢察院商請大同市中級法院指定其他法院異地審理。2020年8月4日,大同市中級法院指令大同市云州區法院再審。
開庭再審
虛假訴訟調解書被撤銷
為確保庭審查明事實,檢察機關向法院申請某實業公司法定代表人高某必須出庭,并驅車前往河北行唐尋找高某下落,使得高某于開庭前接受法院詢問。
部分證人有顧慮不愿出庭,檢察官們一次次地向他們闡明其中的法律利害關系,打消了他們的顧慮。庭審時,證人全部到庭接受庭審調查。開庭前,檢察官辦案組制定了詳細的出庭預案、出庭意見。
2020年11月30日,兩起案件在云州區法院合并開庭審理并進行了庭審直播,全市檢察機關民事檢察人員到庭現場觀摩。
庭審中,檢察機關對取得的20多組證據一一進行舉證,在大量的事實和證據材料面前,原案件雙方當事人對檢察機關所取得的證據均予以認可,6名證人出庭作證。經過一天近7個多小時的庭審,法院合議庭組成人員對檢察機關詳細的舉證提綱、充分的證據材料、嚴謹的證據鏈條給予充分認可。
2020年12月30日,云州區法院作出再審判決,以原告張某對自己所主張的借貸關系未能提供確實充分的證據加以證明為由,撤銷了兩份虛假訴訟調解書,駁回了張某的訴訟請求。
后張某上訴至大同市法院,因其未在規定期限內預交上訴費,2021年3月23日,法院作出終審裁定,按自動撤訴處理。近日,對張某涉嫌犯罪線索,已移送公安機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