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過去,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瀘定縣第四中學已煥然一新:現代化的宿舍、教室、食堂、綜合大樓已經全部投入使用,學生在破舊教室上課、在操場露天吃午餐的情景已成為歷史。“比起以前三四十人睡舊教室大通鋪,現在我們6個人一間宿舍,學習生活環境好多了。”初三學生倪龍康告訴南方日報記者。
瀘定四中的建設,折射出廣東對口支援四川甘孜“以民生援建為龍頭,產業援建和智力為兩翼”的總體思路。7年來,廣東重點圍繞智力支援、產業促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教育支援等六大領域,實施358個援助項目,安排援助資金29.9億元,其中85%以上的援助項目資金用于基層、用于民生,有力推動了甘孜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
截至2020年2月,甘孜18個縣市全部脫貧摘帽,累計脫貧22.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3.17%降至0.23%,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十三五”期間,甘孜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7%,增速連續居四川省第一。
產業興旺
致富“火三輪”開進深山云海
沿著蜿蜒的山路穿過云海,映入眼簾的是山腰上成片的果園、菜地和玉米田;走進“摘帽”貧困戶植天均的院子里,新建的磚瓦房寬敞明亮……初夏時節,崇山之上的甘孜瀘定縣海子環環村仍有些許寒意,但各類農作物的種植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海子環環村位于半高山地區,海拔近2000米。長期以來,道路不通、水資源不足是限制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2019年以來,廣東對口支援工作組帶來了2000多萬元的民生項目,為海子環環村拓寬引水管道,增設灌溉系統,修建900余米長的產業路,終于解決了村里的供水和運輸問題。
“現在村里種青菜、油菜薹,裝滿一趟‘火三輪’(三輪車)賣掉可以賺3000多元!”近日,海子環環村文書李新偉高興地告訴記者,“三年前種下的果樹,今年開始也有收成了,每年又可以掙七八萬元。”
7年來,廣東共投入7.22億元,實施農牧區危舊房改造、鄉村道路建設、安全飲水提升、環境整治等項目70個,支持改造農牧區危舊房4800多戶,解決沿線地區干部群眾安全飲水尤其是冬季缺水問題;新建改建貧困家庭住房24555戶、貧困村安全飲水項目77個、貧困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239個,幫助藏區貧困殘疾群眾住上安全舒適的新房。
在大渡河畔的康定市若吉村,村口奔騰的大渡河和318國道成了鄉村振興的絕佳資源。村干部唐嘉進告訴記者,廣東在若吉村共投入援建資金550萬元,用于民房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通過將廣東的設計理念和思路與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融合,村里的旅游資源得到充分激活。據統計,從去年5月1日到今年5月1日,若吉村的旅游營業額已超過500萬元。
若吉村的成功并非孤例。自對口支援甘孜以來,廣東在大渡河流域開展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集中打造康定、瀘定、丹巴縣39個鄉村振興示范村;7年來建成農旅、文旅基地15個,改善鄉村酒店25家、民俗接待家庭755戶,支持53家特色產業企業(合作社)在延長產業鏈、拓寬市場上做文章,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農特產品商品轉化率。
除了發展鄉村旅游新業態,廣東還根據珠海市對口支援稻城、理塘縣的經驗,將“前店后廠”的珠三角模式復制到對口支援的戰場上。通過在東部打造作為“前店”的消費平臺和網絡,在甘孜打造作為“后廠”的產品平臺和基地,甘孜的蟲草、松茸等高品質農產品得以打通消費扶貧“最后一公里”,與東南沿海的廣闊市場成功對接。
7年來,通過深入推進消費扶貧,加強產銷對接,搭建消費扶貧平臺,甘孜共建成貧困村特色農業產業基地20000畝,累計幫助銷售甘孜農特產品超7.4億元,推動甘孜高原農牧業逐步從分散、零星化向規?;?、集聚化轉變。
智力幫扶
“粵菜師傅”培訓走進藏家樂
放眼整個大渡河流域,像海子環環村、若吉村這樣風光優美、旅游資源豐富的村落還有很多。然而,當地鄉村旅游普遍存在配套設施不完善、服務水平不高的問題,難以長時間留住游客。
對口支援瀘定縣和康定市的江門市,“解題”思路是在“吃”上下功夫。依托大渡河流域的美食小鎮、騎游小鎮、紅櫻桃之鄉和藏家漁村的開發,廣東在當地開展4期“粵菜師傅”培訓班,由知名酒店的總廚和烹飪大師組成的粵菜專家團隊授課,共培訓學員136人。此外,廣東還建立“粵菜師傅”永久性培訓創業基地,整合甘孜州職業技術學院硬件和軟件資源,投入資金50萬元,建設理論和實踐操作一體化培訓基地。
瀘定縣杵坭村村民雷元華正是“粵菜師傅”培訓的受益者。2019年,雷元華參加“粵菜師傅”培訓,隨后在比賽中一舉奪魁。這段經歷讓老雷發現了自己的廚藝天賦,也萌生了開農家樂的想法,并付諸實踐。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今年“五一”期間,雷元華的農家樂迎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全年的收入預計達數萬元。
同樣受益于智力幫扶的,還有甘孜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們。2019年起,廣東探索開展粵甘中高職貫通培養“2+1+2”分段試點工作,即中職學段2年在甘孜職校,1年在廣東職校;高職學段2年在廣東高職院校就讀?;洿▋傻貎炠|職教院校通過接力培養,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和就業潛力,提前讓甘孜州學生適應廣東的飲食、氣候、生活工作習慣,引導學生畢業后在廣東轉移就業。
目前,甘孜有兩個專業的五年制中高職貫通教育合作辦學試點工作正在開展,今年秋季,新一批80名來自甘孜的同學將來到廣東完成學業。自2018年以來,廣東通過制定出臺職業技能培訓、穩崗固崗、創業扶持、鼓勵吸納就業等一攬子政策措施,累計推進就地就近穩定就業超520人、轉移到廣東就業超158人。
此外,廣東援建的康定二中預計明年投入使用,預計招收初、高中學生2350名;同樣位于康定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學校經改擴建后,目前已吸納州內絕大多數適齡視障、聽障、智力障礙學生入讀。
7年智力幫扶,給甘孜年輕人的未來插上了想象的翅膀。12歲的視障女生擁中志瑪在甘孜特校接觸到了鋼琴,萌生了用聲音服務視障群眾的想法;參加學校組織的“粵菜師傅”興趣班后,藏族少年忠呷的未來規劃中出現了“廚師”的選項。“今年9月,我就要通過‘2+1+2’項目到廣州的職校就讀了。”甘孜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擁色告訴記者,“自己要扎實學習知識本領,爭取在廣東留下來。”
醫療建設
非遺藏藥浴“試水”大灣區
甘孜位于川西群山的環抱之中,土地面積達到15萬平方公里,接近廣東省的90%。但在廣闊的轄區內,甘孜藏族自治州藏醫院卻是唯一一所州一級藏醫院。該院副院長江吉村透露,曾有老鄉跋涉750公里來看病,卻因為住院床位不足,只好原地逗留,等了好幾天。
再拖下去,小病會不會拖成大病?大病會不會拖成重病?江吉村不止一次地為病人著急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洶洶而至,面對陡增的疫情防控壓力,江吉村更加感到力不從心。然而,預計今年8月交付使用的新綜合住院大樓,給了全院職工新的期盼。大樓建筑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由廣東省對口支援2900多萬元,四川省和甘孜州投入財政資金1500萬元共同建設。綜合住院大樓建成后,將使醫院的住院床位增加一倍有余。
據統計,對口支援甘孜7年以來,廣東已援建各類醫療機構70家、三級醫院現代化診療機構(科室)55個,幫助98所醫療衛生機構改善設施設備條件,著力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目前,甘孜已經實現325個鄉鎮衛生院建設全覆蓋。”甘孜州委常委、副州長,廣東省援川前方工作組組長李興文說。
硬件上去了,軟件也要跟上來。自對口支援甘孜以來,廣東先后安排了1390萬元的培訓費用,重點培訓鄉鎮衛生院院長、全科醫生及當地藏醫,到現在,鄉鎮衛生院平均可以配置7—8名工作人員。
此外,廣東還將本省優勢與甘孜地廣人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引進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與甘孜州人民醫院進行結對幫扶。通過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建成的網絡醫院,甘孜境內多個試點縣市形成了“鄉鎮衛生所做檢查—州人民醫院收數據—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會診”的模式,解決了基層治療水平較低,鄉鎮衛生所工作人員無處方權等問題。
“目前網絡醫院建設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評,未來有望在全州18個縣普及。”李興文介紹,廣東通過“一對一”幫扶,支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打造川西北區域醫療中心,目前已基本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重病不出州”的目標。
不僅如此,廣東的對口支援工作更讓藏醫走出深山,打開了新的市場。李興文介紹,目前,以藏藥浴為代表的南派藏醫已經進入了廣州、清遠等多個地市。“南派藏醫2019年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治療的手段和方式均有獨到之處。”他說,“以藏藥浴為切入點,讓更多地區的群眾認識了解藏醫,目前已經逐漸產生了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