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全省常住人口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21709378人,增長20.81%。東莞成為廣東第三個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常住人口總量達1047萬人。全省流動人口為52066150人,其中,外省流入廣東人口為29622110人。龐大的人口總量和增量對廣東社會經濟發展意味著什么?
“人口總量快速增長,龐大的人口總量有力地促進了廣東消費需求增長,為廣東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與人力資本,但也進一步加劇了人口與社會資源配置、人口與自然資源開發的矛盾。”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如何應對勞動年齡人口老化、人口老齡化加速來臨等風險的挑戰,合理利用人口紅利、促使人口均衡化發展是廣東未來亟待解決的問題。
跨省流動人口多
人口老齡化進程慢于全國
南方日報:2020年廣東常住人口達12601.25萬人,相比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增加超2000萬,總量繼續穩居全國首位,您如何看待廣東常住人口十年內的增長?
楊新洪:廣東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1.91%,與上一個十年(1.90%)基本持平,常住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有效持續發揮作用,使廣東生育水平有所回升,自然增長人口逐年穩步增加;二是戶籍機械變動促進廣東人口規模的增長,根據公安部門數據,十年來,廣東省外戶籍凈遷入人口達312.02萬人;三是經濟發展較快,吸引了大量跨省流動人口,外省流入人口(半年以上)比2010年增加812.34萬人。
南方日報:老齡化是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話題。廣東全省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12.3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58%。從國內外來看,廣東人口老齡化現在處于怎樣的程度,未來將面臨哪些挑戰,廣東應如何妥善處理老齡化問題?
楊新洪:目前,廣東65歲及以上人口已超過7%,若按國際通行判斷標準,廣東早在2013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由于外省流入人口的年齡結構相對年輕,使得廣東常住人口老齡化進程較全國緩慢,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比全國低4.92個百分點。同時,由于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規模較大,全省60歲及以上人口1500多萬人,其中65歲及以上有1000多萬人。
老年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是社會撫養比的不斷上升、家庭養老負擔的增大,廣東老年人口撫養比從2010年的8.89%提高到2020年的11.82%。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相關部門將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工作:其一,健全基本養老服務;其二,大力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推進互助性養老;其三,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其四,培育發展養老服務業態。
人口集聚態勢明顯
以內涵提升大城市治理
南方日報: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流動人口增加1775萬人,增長51.71%。在戶籍制度不斷放開放寬的當下,為何仍有如此顯著的流動人口增長,未來應如何引導這些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廣東?
楊新洪: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崛起,使得人口的集聚態勢更加明顯,加之高鐵、高速公路等交通網絡快速發展,使人們的出行更加便捷,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愈發頻繁。
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縱深推進,流動人口的規模還將持續增長。要引導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第一,加強制度融合,逐步將流動人口制度化地納入城市管理體系;第二,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三,統籌經濟立足與社會認同,流入地政府要為流動人口獲得平等的勞動就業機會、享有公平公正的人力資本提升機會等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使流動人口在城市社會中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南方日報: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74.15%,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比重提高7.97個百分點。廣東城鎮化現在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十四五”期間廣東的城鎮化率將達到怎樣的水平?未來在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上,還可以采取哪些舉措?
楊新洪:目前廣東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或地區水平,隨著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提高的速度會明顯放慢,但仍然有提升的空間,實現廣東“十四五”規劃制定的城鎮化目標,即到2025年城鎮化率達到74.8%難度不大。
城鎮化水平的高低不能單純以城鎮化率來衡量,“十四五”的關鍵是在提高城鎮化率的基礎上,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一是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質量;二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鄉村居民提供較高質量的非農就業機會和生活品質;三是加快推進政府管理和服務職能的轉變,提倡城市化的人文關懷;四是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南方日報:從城市看,東莞首次突破千萬人口大關,成為廣東第三個千萬人口大市。此外,廣州、深圳常住人口分別達到1867.66萬人、1756.01萬人。這體現了怎樣的人口趨勢,廣東應如何破解超大城市的管理難題?
楊新洪:全省常住人口最多的5個市分別是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和湛江,常住人口合計占全省的比重為50.14%,比2010年提高6.49個百分點。大規模人口地市數量的增長,充分體現出廣東常住人口往大城市集聚的現象。
大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優質資源和服務在城市空間的配置不當。超大城市的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遵循科學治理、有效治理的原則:一是推動開發建設方式從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二是樹立以人為本,開放包容的治理理念;三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采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依托大數據庫平臺實施“過程”治理和智慧治理。
用好人口人才紅利
加強教育資源輻射效應
南方日報:分區域看,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珠三角核心區人口所占比重上升8.04個百分點,東翼、西翼、北部生態發展區人口所占比重分別下降3.16個、2.10個和2.78個百分點。造成這種人口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您對下一階段不同區域的發展政策有何建議?
楊新洪:珠三角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增長速度及總量走在全省前列,并依靠優越的區位優勢、開放寬松的政策環境不斷吸引大量的流動人口。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推進,將吸引更多省內外人口集聚。
下一階段,廣東要將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統籌考慮,加快建設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和構建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現代化都市圈的“一群五圈”城鎮化格局;推進廣州與湛江、深圳與汕頭深度協作,形成“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提高生態安全保障和綠色發展能力。
南方日報:從受教育程度看,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廣東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由8214人上升為15699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55年提高至10.38年。這在國內和國際上處于怎樣的水平,“十四五”應如何用好人口人才紅利?
楊新洪:十年來,我省人口教育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全國處于前列水平。從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看,廣東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達到15699人,比全國平均水平多232人,但與東部沿海部分地區和發達國家或地區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還不適應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發展及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
用好人口、人才紅利要做到:一是加強教育資源的輻射效應,針對不同區域的教育資源現狀,不同的區域在教育資源的發展上需要有不同的發展方向;二是繼續加強勞動適齡人口的教育與培訓,重視基礎教育的同時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管理;三是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集群建設,吸引更多高素質的人才流入。
南方日報:最新的人口數據發布后,政府在養老、醫療、教育、社會治理等方面應該有何舉措?
楊新洪:一是加大教育資源均衡化配置的力度;二是廣開就業門路,有效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三是強化醫療衛生基礎和衛生技術隊伍建設,以應對大規模人口看病難的問題。統籌:黃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