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高新區港灣1號科創園,一座集聚了華為、小米、金山等IT企業的智慧園區里,一間古色古香的醫藥診所引人注目,屋內飄著淡淡中草藥味道。這是珠海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療法(一指禪推拿)所開設的第三家診所,用傳統中醫推拿服務現代高新企業,受到廣泛歡迎。
一指禪的發揚光大也見證著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振興。近日,三灶蠔油、三灶剪紙、造貝林九棍、灣仔官釀梅子酒釀造技藝、小林咸水歌、蓮洲賽農艇、斗門龍舟賽、唐家三廟神誕系列、嶺南蘇裱(裝裱修復)技藝、外伶仃島北帝誕等第十一批市級非遺項目正式公布,珠海非遺資源進一步豐富。
活態傳承是非遺“長生不老”的法寶。從保護傳承到發展振興,近年來,珠海積極推動非遺資源和保護成果的共享利用,越來越多非遺項目融入生活、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從“活起來”到“用起來”“火起來”,綻放出迷人的光彩。
活起來??
古老技藝世代相傳
近日,第十一批珠海市級非遺項目正式公布,新一批入選的市非遺項目頗具地方特色,其中囊括了傳承灣仔本土老一輩人傳統文化的灣仔官釀梅子酒釀造技藝,結合嶺南氣候、以獨特配方解決珠海及周邊地區書畫蟲蛀發霉難題的嶺南蘇裱(裝裱修復)技藝,反映廣東沿海地區漁民生產生活的三灶蠔油制作技藝,以及記錄珠海及珠江三角洲疍家人勞動習俗、生活狀態的小林咸水歌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10年以來,我們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深入發掘非遺線索,大力推進傳承基地建設,舉辦非遺活動,探索非遺與旅游、產業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珠海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保護是基礎,傳承是非遺的生命。多年來,為了扭轉許多非遺項目面臨“無人問津”“人走技失、后繼無人”等困境,珠海實施了一系列搶救工程。
“每年,我們深入全市各村居進行系統普查,加大發掘保護力度,及時梳理非遺線索,逐步建立起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囊括全市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述負責人介紹,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珠海從基本信息、地理分布、歷史淵源、傳承人、主要特征、重要價值等多方面對非遺項目進行記錄和保存。
通過從政策、資金上給予傾斜,增強對傳承人的培育和扶持,依托相關高校、企業、機構等方式,珠海非遺項目現已建立起完整的名錄體系,構建起有力的傳承能力。
高校研究型非遺傳承基地、中小學校青少年展示型非遺傳承基地等,成為珠海開展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陣地與空間依托。目前全市已建立16個市級傳承基地,適合中小學生的系統非遺教材如《吾鄉吾土》等,將非遺傳承植入學校素質教育課程;《以三灶編織課程促幼兒園本土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通過了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第五批立項課題……
非遺跨界合作不斷深化,三灶鶴舞鑰匙扣、竹草編織耳墜系列文創產品,榮獲廣東(珠海)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非遺創意產品設計優秀獎;南澳村結合鄉村旅游產業,建設起“斗門水上婚嫁”展館,并設置出門、花船迎親、祭龍王、跨火盆、坐高堂、拜高堂等13個環節的大型塑像群,成為家喻戶曉的旅游產品,進一步激活鄉村旅游資源。
時移世易,珠海非遺從未遠離它的地域人群。“大赤坎明火叉燒燒排骨”“橫山鴨扎包”“蓮洲禾蟲”“五山金巢琵琶鴨”“客家咸茶”“艾餅”等,在民間的煙火氣里活色生香。
火起來??
技藝振興打開市場
“一指禪扶陽宣肺功”“家庭簡易版孫氏踩蹺理筋術”“用風筒代替藥線灸療法”……這是去年春天,珠海幾個中醫藥非遺項目傳承人為配合疫情防控,迅速錄制的居家保健操、抗病毒中醫藥配方和提高人體免疫力按摩手法等,通過視頻在線上分享。
“傳承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進行有效傳播。”孫氏踩蹺理筋術傳承人李東紅認為,傳承和生活息息相關,讓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傳承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人們切身感受和體驗到它的好,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或有一定的認知,逐漸發現非遺就在我們的身邊。
如李東紅所言,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市場是讓非遺永葆生機的土壤。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珠海一指禪推拿長期在市場中謀發展,市場也為項目傳承創造了一個更好的平臺。1985年中醫診療法(一指禪推拿)來到珠海,2010年被評定為香洲區第一批區級非遺項目,自此一指禪推拿得到更好地傳承發展,造福珠海乃至香港澳門等城市居民,亦成為廣東中醫推拿行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2018年,一指禪進駐珠海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開辦了“一指禪推拿康復工作室”,后來分別在南屏鎮、高新區開設分店,培訓授徒,并在全國14家醫院推廣應用,年門診量達40多萬人次,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來繼承和發揚。
近些年,非遺傳承人韓競生、李東紅分別與珠海市衛校制定了長期培訓計劃,對該??祻偷葘I的學生進行專項培訓,成立傳習社。在其努力下,一指禪推拿、孫氏踩蹺理筋術的傳承人隊伍進一步壯大。
放眼珠海多地,在各級文旅部門大力扶持下,多樣化的非遺項目通過文旅融合打開廣闊市場,“火”了起來。
金灣區定家灣茶果非遺傳承基地以“傳承人+基地+合作社”的模式開展非遺傳承推廣,年均銷售額達20多萬元;三板社區組織紅旗糖廠退休職工創建了“金蜜糖”合作社,通過制作牛軋糖等糖果,積極宣傳弘揚制糖文化,開展糖制作體驗課,每年創收5萬多元;“橫山鴨扎包”非遺網絡平臺成為日常銷售渠道,通過標準化、規?;a,年生產40萬份,售往全國各地,銷售額度近200萬元。
不久前,珠海市自然資源局掛出《建設工程規劃許可項目批前公示(斗門非遺傳承基地綜合體項目)》。該公示顯示,斗門區肥仔強鄉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計劃建設斗門非遺傳承基地綜合體項目。
“項目投入使用后,我們不僅將邀請一批斗門及周邊地區的非遺項目進駐,還將提供餐飲服務,預計可以同時接待2500—3000人就餐。”大赤坎燒味海鮮餐廳第四代傳人趙志文透露,該非遺傳承基地綜合體預計明年底前建成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