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自主先學、課中合作探究、課后精準檢測……自從“莞式慕課”橫空出世,師生不僅可以在“云端”瀏覽數以萬計的優質教學資源,還能夠運用這些資源進行教育教學方式改革、開展網絡教研工作等。
“莞式慕課”實現了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互動共享,各學校、各學科可以提煉出多元化、個性化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黃遠認為,“這樣可以縮小鎮(街)、學校之間教學水平差距,推動區域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讓優質教學資源惠及更大群體
以制造業聞名的東莞,改革開放以來涌入了數百萬外來人口。“人口結構倒掛”導致東莞的隨遷子女人數占全市在校生總數的68.62%(2020年數據),公辦學位無法滿足需求,因此他們大多就讀于民辦學校。
但義務教育階段的公民辦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差距較大,中低收費民辦學校普遍存在教師資歷偏低、骨干教師匱乏、教學方法陳舊等情況,嚴重制約教學質量的提升,也直接影響廣大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的質量。
如何讓優質教學資源和教育成果惠及更大群體?2015年,“莞式慕課”的出現讓東莞“破題”看到了希望。“莞式慕課”確立了雙師教學、在線名師課堂、遠程同步課堂和翻轉課堂等四種“遞進式”的課堂范式,它們共同推動各中小學校尤其是薄弱學校實現課堂變革——全市統籌推進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和應用。將知識記憶、理解這些較易的環節前置,由學生通過在線學習自主完成;將知識應用、素養提升、分析評價這些較難的環節放到課中,通過個性化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綜合性學習等方式來完成。
據統計,目前市教育資源平臺已匯聚了優課微課6萬余節、各類數字化教學素材60.2萬多條、電子期刊圖書4000種,供全市310萬師生、家長免費使用。此外,還針對性地面向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累計送課到校9443節,推送超過40萬個數字教學素材,有效擴大了優質資源覆蓋面。
激發深化教學改革內生動力
2020年,“居家教學”成為疫情期間的“主旋律”。但塘廈中心小學的英語課組教師發現同學中存在“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好”的問題,于是,他們整合各類網絡及平臺應用資源,研討出了更具針對性的“二線、三師、四評”線上教育模式。
無獨有偶,自清溪銀河學校去年被遴選為東莞市“莞式慕課”實驗基地后,在市鎮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的蹲點指導下,學校教研活動蓬勃發展,老師們均逐步掌握了雙師教學和微課制作的方法,英語教研組還代表清溪參加全市比賽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黃遠認為,“莞式慕課”不僅僅要用“外部輸入”方式擴大優質教學資源覆蓋面,提高薄弱學校教學質量;更要以此激發學校和教師深化教學改革的“內生動力”,實現自我提升和超越。
在2021年中考中,東莞中低收費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總平均分差距,相對于2016年縮小了37.2分,進步十分顯著。
■專家點評
實現師、生、資源的互通互聯
“利用云平臺和大數據技術,打通課程資源共享最關鍵的一環,將教師、學生、教學資源等納入到一個有機體系中,形成良性互動和迭代積累。”華南農業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生導師古萬榮認為,東莞市推進“莞式慕課”教學改革,是推動教學資源均衡發展、實現基礎教育“雙減”的積極探索。
從技術方面看,在動態學習和復雜教學交互場景下,流式數據交互更加多元化,仍需優化系統算法,使其能更及時挖掘學生動態學習變化過程,及時讓教師掌握最新的學生個性化知識狀態。古萬榮建議,隨著技術進步,可實現更加快速及時的信息反饋體系,讓基于數據驅動的大規模因材施教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