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經過連續多日作業,位于東莞市東城街道周屋社區近700畝的連片稻田全部完成收割,按畝產830斤計,周屋社區本次晚稻產量約580噸。經過技術處理后,這些稻谷將統一存儲在周屋社區農業中心,以進一步保障該社區持續20多年為戶籍村民每月提供20斤大米的“村民福利”。
都市田園留住“鄉愁”
周屋社區近700畝稻田,是東莞市目前面積最大的連片水稻種植標準化示范基地,也是現代制造名城東莞市城區內難得的一片都市農業園。
“過去種田是為了吃飽飯,如今生活好了,還能留住這么一大片農田,大家都覺得很珍貴。”村民黃伯直言,由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堅持,社區得以保存和延續了這片農田保護區,而農田也成為周屋“守望鄉愁、留住根脈”的所在。
讓村民尤為稱道的是“我們已經20多年不用買米吃了”。周屋社區黨委副書記黃雪碧介紹,自1999年被東莞市選定為農業現代化示范基地后,周屋稻田每年早晚稻的兩次收成,社區村民吃的大米全部來自這片稻田,每人每月20斤。
90年代開始“分區分片”
地處國際制造名城東莞市城區,東城周屋卻一直保留著一抹綠色。
有別于東莞大多數村(社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周屋在城市化進程中,便早早將轄區劃分為工業區、住宅區和農保區三大片區,20多年來不斷拓展和延伸各區域功能,形成了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周屋很早就分成了工業區、住宅區和農保區三大板塊,這非常難得。”上世紀90年代,敢想敢干的周屋人就對土地進行了統籌規劃。黃雪碧介紹,20多年來,在社區歷屆干部努力下,各區域發展協調并進,產業與生態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如今,周屋工業區內有知名企業“徐記食品”、高新技術上市公司“鼎通精密”等上百家企業;住宅區內各式民房干凈整潔,街頭小景隨處可見;農保區近700畝的連片稻田,除了是村民的口糧來源,更成為東城街道鄉村振興的縮影。
近年來,圍繞綠色發展理念,周屋通過整合社區田園、湖泊、宗祠、民居、樹木、民俗與濱河空間等資源,與稻田相互融合,不僅有效提升社區整體風貌和景觀環境品質,更逐漸打造成一個以歷史風貌游覽、生態農業休閑、產業創新升級為特色的東城美麗村居綜合發展示范區,走出了一條“業興、景美、民富”的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