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中寫道:“市內的區域劃分,緊湊合理。工人生活區設在工業生產區附近,城市中心區設在兩個工業區之間,用南北縱行,東西橫行棋盤式的街道緊密聯系起來,大大減少了公共設施的投資,提高了公共設備的利用率。工業區和居住區之間,有調劑空氣的防護林帶,全市在服務半徑一千公尺以內都分布有小型的文化休息公園,在新市區的東南角設有一百公頃的大型公園。”
直到今天,每當談及石家莊的城市道路特點,很多外地人會提到一個詞——橫平豎直。
作為主城建成區面積近500平方公里、主城區常住人口超過320萬的區域中心城市,石家莊絕大部分街道都是南北、東西正向分布,東西走向的稱為路、南北走向的稱為街,橫平豎直、十分好記。
“如此簡潔、筆直的棋盤式路網設計,放眼國內大中城市并不多見。”劉運琦說,這正是當時新聞報道中提到的“南北縱行,東西橫行棋盤式的街道”打下的基礎。
也正是從那之后,石家莊由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小范圍的地區商業中心,一躍而成為新興工業城市。資料顯示:到1957年底,全市工業企業已達277家,工業總產值由1952年的1.6億元增加到4.2億元;人口也由1952年底的19萬人(含礦區、郊區)增至37萬余人,增長了近一倍。
“一五”期間落戶的企業對石家莊城市文化的影響也顯而易見。
到1958年底,華藥職工總數達到5800人,其中大量援建人員來自山東、上海、東北,加上四大棉紡廠帶來的大量來自天津、上海等地的產業工人,石家莊的人口結構為之一變。
當年與華藥廠房一起興建的,還有職工宿舍、食堂、醫院、俱樂部、幼兒園、托兒所,石家莊城市面貌同樣為之一變。到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時,幾萬戶職工已陸續搬進了“綠樹和花圃環繞的新居”。
“進入鐵路東邊地區,順著解放路、和平路向東走去,道路越走越新,越新越寬,你的心胸也就越來越開朗。在記者眼前,這里已不是十年前的一片莊稼疏落的半荒地了,而是一排排望不見盡頭的新型工廠,一群群數不清幢數的職工宿舍;在那寬闊平坦的林蔭大道兩旁,是一座座的醫院、學校、機關、商店、電影院、劇場、公園。”在1959年9月下旬的一篇相關報道中,當年的本報記者不禁感嘆石家莊為“我們理想中的新型城市”。
2008年,華藥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按照石家莊市政府的規劃設想,華藥及棉一廠區的老建筑,將予以保護和再利用。其中棉一辦公樓保護改造為紡織博物館,利用大聯產車間、棉庫工業遺留建筑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園。華藥廠區的玉米倉舊址上將建設一個醫藥工業博物館。和平路沿線將形成工業文化特色展示帶。
在相伴超過一個甲子之后,這幾座工廠將繼續以它獨特的方式,融入這座城市的歷史。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