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是誰寫的
弟子規誰寫的作者是李毓秀。
1.《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后改名為《弟子規》。“弟子”即學生、子弟之義,人人都為人子女,人人都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
2.“規”就是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
弟子規真的適用于現在嗎
對現代社會來說,《弟子規》當然還適用,因為不管時代怎么變,人性始終是不變的。從《弟子規》中的三句話就可以看出來,可見對現代社會還是適用的。
弟子規
第一句話:“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財物輕,怨何生”,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如果不那么斤斤計較財物,彼此之間又哪里會產生怨恨呢?
人與人之間產生的矛盾和怨恨,絕大多數都來自于經濟利益的沖突,不管是單位的上下級關系,合作伙伴關系,乃至于親人和朋友之間的關系都是如此。
比如公司里面,老板和員工之間關系緊張,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經濟利益引起的?;蛘呤抢习瀹敵醭兄Z的待遇沒有兌現,或者是要員工加班卻不給加班費,或者找借口克扣員工工資等等。
比如曾經關系很好的朋友因為合伙做生意而鬧翻了,基本上都是因為經濟利益引發的。都是互相抱怨,誰付出多了,得到少了。一旦扯到了經濟利益,很容易就鬧翻了。
“言語忍,忿自泯”,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如果言語上能夠比較克制忍讓,心里的憤恨自然就消失了。
人與人之間相處,很多時候尤其要注意的一個細節就是言語上的基本尊重和禮貌,一些沖突經常都是由于很小的言語上的不快而引起的。
就像《水滸傳》里的雷橫,去看粉頭白秀英表演,結果因為沒帶錢在身上沒法打賞,和白秀英父女言語上起了沖突,結果一怒之下,打了白秀英父親,后來就釀成更嚴重的禍患,逼得雷橫不得不落草為寇。
雷橫
第二句話:“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過怒,聞譽樂”,意思是說,如果聽到誰指出自己的不足和過失,就會感覺惱羞成怒;如果聽到有人稱贊或者夸獎自己,就會感覺很高興。
我倒是覺得基本上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誰會喜歡聽別人的批評呢?除了那些想干大事和能干大事的人,才有這樣的胸襟和氣度,才有這樣的遠見。對普通人來說,壓根達不到“聞過則喜”的境界。
世上誰不喜歡聽好話呢?有個段子說清代大才子袁枚年紀輕輕去外地赴任,臨行前向老師辭行,老師問他做了什么準備沒有,袁枚說準備好了一百頂高帽,只要逢人送上一頂,辦起事來就會容易很多了。
老師指責他怎么能使用這種低劣之術?袁枚接著說大家都愛戴高帽,只有老師您是高風高節之士,不吃這一套,但是社會上像老師您一樣的人還有幾個,我的高帽正是為一般人準備的。老師聽后,面露悅色,點頭默認。其實,老師也落入俗套啊。
“損友來,益友卻”,意思是說如果“聞過怒,聞譽樂”,那么就會只能交到損友,而交不到良師益友。別說普通人,就看古代那些昏聵的帝王和英明的帝王,他們的主要區別還就是在于是不是昏聵到只聽好壞,聽不進逆耳之言。
白秀英
第三句話:“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勿諂富,勿驕貧”,意思是說做人不要諂媚、巴結富貴的人,不要對待貧窮的人驕橫。
現實中也有不少例子,你諂媚、巴結富貴的人,他們認為你完全是沖著他的身份地位去的,因此會打心眼里瞧你不起,你就是怎么跪舔,他們心里也只是把你當作一條狗一樣的,沒有尊嚴,更沒有平等。
而因為一個人窮困就對他驕橫,甚至欺負他、羞辱他,這也是極其沒有修養和素質的人才做得出來的事情。一個人只有因為道德品質敗壞、行為卑鄙無恥才應該被人蔑視,窮困不應該成為被人蔑視的原因。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他日人家發達了,而你落魄了,輪到你被羞辱,那是啥滋味?
“勿厭故,勿喜新”,意思是說,和任何人交往都不要“喜新厭舊”。喜新厭舊的人,大多都是因為利益,覺得交過的朋友不能給你帶來利益,就有意疏遠他;而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結交新的朋友,認為新的朋友能給你帶來更多的機會。但其實,如果別人了解到你這樣為人處世,估計也沒有人愿意真的把你當朋友了。
關鍵詞: 弟子規是誰寫的 弟子規是誰寫的作者是